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早年投奔刘表,没有得到重用,又转投曹操,得到曹操的重用,做了侍中,可以出入宫廷,参与政事。名医张仲景年近五十,见到王粲的时候,王粲只有二十岁。张仲景看了王粲的神色,便关切地说:“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啊!”王粲一听很不高兴地说:“那又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人不能结婚河南姚桂琴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法律知识读本》(1993.5.第一版)第四讲婚姻和继承,其中结婚禁止条件第(2)条:“患麻疯病未经治愈或其他疾病的不宜结婚”。笔者认为“其他疾病”与“不宜”二词用在这里很不严密。“其他疾病”一词若不加...  相似文献   

3.
除曹氏父子和蔡琰而外,建安时代较有成就的作家当推以王粲为首的建安七子。建安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曹植曾给王粲等人的文学创作以高度的评价,有所谓“仲宣(王粲)独步于汉南,孔璋(陈琳)鹰扬于河朔,  相似文献   

4.
郑光祖的杂剧《王粲登楼》对汉末王粲登楼的史实进行利用、开发,他以特定的人生体验为背景,对王粲的人生境遇重新解读,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空学成补天才,却无度饥寒计”的愤懑,成为关照元代社会观念、时代变迁及民众心理的绝好材料。  相似文献   

5.
王粲和刘桢的诗歌当属于不同的诗歌美学类型,刘桢以风骨取胜,多气势磅礴的描写;王粲以辞藻清丽取胜,多典雅端庄之范。而两人的不同风格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影响,形成了以刘桢为代表的"风骨美"和以王粲为代表的"词藻美"。  相似文献   

6.
王粲传     
《王粲传》删繁就简、具体而微地记述了汉末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令人感慨不已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略显单薄的身板透着结实,黝黑而轮廓分明的脸庞写满辛劳,坚毅的眼神凸显执着,温和的话语不乏机智……罗其明朴实得像皮石山上随处可见的石头。“农村教师就是要心里装着农民。”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罗其明总是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放在资兴市皮石乡这个真实而又生动、贫困而又充满希望的大背景上“。如果不关注农村,不关心农民,不能为农民服务,农村教师尤其是我们山区教师的工作就失去了根。”这就是一个山区教师根的情怀。罗其明的人生轨迹就是在这个朴素的理念下不断闪现着精彩的亮点,在“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中展示出绚丽的一页。“三十年如一日心里时刻装着乡亲”资兴市皮石乡地处郴州市的资兴、永兴、安仁和株洲市的炎陵四个县市区交界的大山深处。因为地处偏远山区,沟深路陡,信息闭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省里在皮石乡的江背山设立了麻疯病隔离区,专门收治全国各地的麻疯病人。“皮石”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个破”字,当地山民在山歌里悲凉地唱道“:皮石破,皮石破,麻疯皮石落,流水都不过;山路长,行路难,宁愿守空房,不嫁皮石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当地农业一直沿用原始的生产方式,农民脱贫致富难。罗其明的童年是在母亲带着几个孩子挖野菜充饥中度过的,因而他从...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为接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管理便利起见, 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指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包括中国人民接受外国津贴或常年捐助而办理的以及外侨或外国社团出资直接经营的下列各项事业的机关团体: 甲、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幼稚园、盲哑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乙、医院、疗养院、麻疯病院、医疗队及其他医疗机构。丙、宗教团体及其附属事业。  相似文献   

9.
王粲《登楼赋》的描写艺术兼及主题与其它张丛林王粲(177—217)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就其创作艺术而言,在建安文学作家中能出其右的或许只有曹植一人。若仅就辞赋成就而论,王粲与曹植当在伯仲之间。建安文学的另一重要作家曹丕就说“王粲长于辞赋”[1]。在...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医学》今年第九期发表精神科大夫张明元的文章:《宝玉疯病之迷》,认为《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好发“疯病”,从现代医学看,贾宝玉得的是癔症,也就是歇斯底里症。  相似文献   

11.
槐赋     
斯赋曰:“文昌殿中槐树……乃就使赋。”《王粲传》附《王粲年谱》建安十九年曰:“按杨晨《三国会要》卷八(按“八”应为“七”),登贤门在听政门外,近内朝,粲必以侍中值登门。考粲于建安十八年十一月为侍中,二十年三月西征张鲁,二十一年二月还邺,二十二春卒,盛暑之时在邺者唯十九、二十一两年。今暂系此事于是年。”  相似文献   

12.
《诗品》评王粲诗作"其源出于李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似的人生遭遇;二是诗歌凄怆哀怨的风格。王粲五言诗文辞秀美,风格凄怆,这与其生活境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质羸"之说可待商榷。钟嵘还指出与曹、刘诗歌相比,王粲之诗属于另一种创作风貌。从整体上看,钟嵘的评价基本符合诗人的创作事实。  相似文献   

13.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阝属)”应瑒和刘桢)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建安风骨”对后代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王粲(177—217年)则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这个评价是很高的,王粲十七岁时因为政局动乱从长安到荆州,投奔刘表,在荆州生活了十六年,一直未受到刘表的重用而郁郁不得志,这种心情在他的名作《登楼赋》和《七哀诗》(其二)中都有生动的抒发。二○八年他离开荆州归顺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被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从曹操西征时还拜为侍中(侍从帝王左右,出入宫廷的官)。那么,王粲何时担任侍中的呢?  相似文献   

14.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是描绘资本主义世界的艺术大师,继1922年作家发表了标志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的《给麻疯病人的吻》之后,十年间,他陆续完成了许多以法国外省资产阶级家庭悲剧为题材的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部认识本世纪初外省地主资产阶级本质特征的形象而生动的教材。而作为地主资产阶级的对立面——农民和广大劳动者,莫里亚克没有作过直接的正面的反映,以至于人们提出了莫里亚克从来“不写人民”的诘问。不过虽说如此,读者依然能够从他对劳动者的间接反映中,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作  相似文献   

15.
郑光祖的《醉思乡王粲登楼》是反映元代知识分子不幸命运及他们被压抑的复杂而痛苦的心灵的优秀剧作,主人公王粲史有其人。通过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对比,进一步揭示杂剧中以王粲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困顿境遇与凄怨心态。  相似文献   

16.
汉代王粲《登楼赋》中楼址今在何处 ?历来众说纷纭。文章以充分的论据批驳了“襄阳说”、“江陵说”和“当阳县城说” ,对“麦城说”也提出了质疑。作者首次提出了王粲登楼在荆门的观点 ,并作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评王粲"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历代注《诗品》者于此句,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其实"曹刘体"是代表的一种古雅的文学风格,所谓王粲"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是说王粲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以秀为美的审美情趣是在玄学"清通简要"的学术方法的浸润影响下形成的,是长期孕育并脱胎于玄学"言意之辨"的理论之中的.王粲虽未以玄学名世,但他与玄学的两个思想根源有密切关系,其行为方式亦与玄风大盛之后的虚诞之风颇为相似,所以,他应是早期玄学风气中人.王粲既与玄学有如此密切之关系,那末,他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也是符合学理逻辑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建安时期的诗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继承了《诗经》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抒发了忧思,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诗歌特点,应推曹氏父子和王粲。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是最出色的一个,成就也较大,名气也较高,他和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曹王”。《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清人方树东在《昭昧詹言》中说:“(七哀诗)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钟嵘的《诗品》把“七哀诗”列入上品。刘勰对王粲更是推崇备至,他说:“仲宣溢才,捷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评王粲“文秀而质赢,在曹、刘间别构一体”,历代注《诗品》者于此句,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其实“曹刘体”是代表的一种古雅的文学风格,所谓王粲“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是说王粲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以秀为美的审美情趣是在玄学“清通简要”的学术方法的浸润影响下形成的。是长期孕育并脱胎于玄学“言意之辨”的理论之中的。王粲虽未以玄学名世,但他与玄学的两个思想根源有密切关系,其行为方式亦与玄风大盛之后的虚诞之风颇为相似,所以,他应是早期玄学风气中人。王粲既与玄学有如此密切之关系,那末,他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也是符合学理逻辑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王粲、曹植诗中的鸟意象的比较研究和溯源研究,分析出虽然二人都好写乌,但由于个人经历心性的不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中窥测出曹植的孤独之感和王粲的思乡之情。也认识到曹植诗中鸟意象大承因大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