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正困扰着地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既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又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其师资建设》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原则和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初,外语教学法重点由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并很快发展为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与自主学习研究相结合,把语言学习策略的培训作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amer)博士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多元智能理论开始盛行于美国、加拿大、冰岛、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引入这个理论。加纳德博士认为,人有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字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这些智能通过有意识地在更多的层次上激活,可以使人的智能获得提高和发展,变得更加聪明、睿智。因此,戴维·拉泽尔(David Lazear)提出了若干实用、有创意的、激发学生思…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以及(21世纪议程》,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和使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25年的经验、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当前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系列环境、资源、城乡与区域差距、就业、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是相继出现。沙尘暴、洪灾或旱灾、滑坡、“非典”、禽流感、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等不协调的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一实际,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迅速跻身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被推到了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最前沿。本篇论文就这一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传统与现代性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自学考试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瑞文 《中国考试》2005,(11):21-2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必然的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20世纪80年代末。人类面对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资源的贫乏等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各国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北京创办的13所民办高校,现在依然存活的只有2家;四川原来的40多所民办学校,现已被兼并或被“边缘化”。两个月前,重庆市第一家民办学校——华桦试验学校也被整体拍卖。  相似文献   

9.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者认为,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最终形成阶段;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七一”讲话至中共十六大,继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教育界兴起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理论,它主要探讨教师如何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反思来促进专业的发展.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进"反思性教学"这一思潮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世界工厂"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制造逐步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及有可能继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英国、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的美国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之后,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韩国经济发展迅速,以“汉江奇迹”崛起于东亚,同新加坡等共同创造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经济奇迹。当人们研究韩国的成功经验时发现,“受过良好较高教育的廉价劳动力”和“高新科技水平”是其经济腾飞的“双翼”。那么,这“双翼”是怎样发展的呢?由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孙启林教授和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参赞安玉祥共同编著的《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对此进行了深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班队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存在的学校教育活动。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活动多围绕大型节日以及全校性的大型文艺演出开展;20世纪70年代后,班队活动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其多方面的情感表达。到20世纪90年代,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受到推崇,班队活动逐渐呈现“主题活动化”以及“活动系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吴小贻 《教育》2006,(5):50-51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汇入了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教育从体制到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减负”的推行、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双休日”、“三个长假”的政策,使得我国学生每年在校学习时间大大缩减(190天),闲暇时间大大增加(160天)。  相似文献   

15.
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如今,“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发达国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目标。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课程实施主力军的教师必须面对新问题,探索新思路,谋求新发展,才能应对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相应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成长理念在新形势下需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全世界都出现了一个比较显的趋势.即将问题探究引入到教学设计之中。“问题解决”教学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国际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问题解决”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一跃而成为世界政治问题的热点.这是因为人类已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生存环境的退化和恶化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如全球化的能源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有害废弃物问题.水土流失、耕地、森林锐减问题.物种灭绝问题以及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和地球升温问题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全球的生态环境恶化被喻为第三世界大战.引起了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一场“绿色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许多国家已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确立为国策,“绿色”、“环保”变得十分时髦而倍受青睐,各种新闻媒体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进行专胚、专版、热点报道.人们购买食品、蔬菜、衣服、日化用品、电器、建筑装潢材料等都非常注重“绿色”和“环保”。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议题,大大小小的学校教育变革围绕“创新”一词向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创新教育”依照外援式和内援式两种发展路径成为教育改革之“灵魂”或“理念”。  相似文献   

19.
王文胜 《文教资料》2009,(31):47-49
米尔格兰姆的试验结果之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史教学的启示在于: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那些负面的文学史事件时应更多地对“组织环境”,也应对作家同样具有的“服从权威”这一人性特点作出反思。从这个角度来看.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史的讲授对帮助学生认知“组织环境”与文学生存之间的关系、促进对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精神品格的深刻反思应该说是有相当独特的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与时俱进的教育观 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因素在70年代占50-70%,80年代达80%,90年代更高。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其实质又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什么是真正意义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