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在世界莎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以唯物主义为武器,把莎作放到历史发展和阶段斗争中去考察。肯定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但是,苏联莎学却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简化的应用于莎学研究的特点,中国莎学研究受到俄罗莎学特别是苏联莎学全面,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塑造新人是抗战学的一个热点。新人不仅是一种形象类型.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理性的编码方式。抗战学对苏联学塑造新人相关的学思想、艺术手法和创作经验等.进行了广泛的选择、吸收和转化,推动了抗战学的发展.同时.塑造新人方面所固有的一些弊端.也给中国学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相似文献   

3.
“白银世纪”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危在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是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学:否定和取代苏联学。苏联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联中国学是苏联中国学家对中国多方位的研究。苏联中国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历史、哲学、文化、文学及民族学等领域。苏联中国学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和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和成果,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苏联中国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个不同流派,从不同侧面推动了苏联中国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在这样的化背景下,俄罗斯社会对俄罗斯学发展进程中各阶段的阐释与评价出现严重分歧与对立,宗教思想在俄罗斯学中重新凸现,俄罗斯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左联"到"十七年",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直存在,并呈现影响扩大趋势,且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转折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苏联文学的光明梦"在中国文学40年代转折时期片面继承与强化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7.
左琴科的幽默艺术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对幽默讽刺的客观要求,揭示了幽默学的社会作用,指出了幽默学的创作源泉与动力,因而奠定了左琴科“开创苏联幽默散的先驱”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体演变与学发展史的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学史教学和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唐宋学是中国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学的几种最重要的体,均在这一时期萌生或成熟。本提出了唐宋学教学与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艺思想与中国当代学的发生之间。毛泽东艺思想为当代学提供了理论方向和实践依据.影响并生成了以学工具论和作家改造论为中心的学意识形态观,强调学批评的“思想倾向”和学斗争,借助中国当代学体制而成为学政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引进有着不同的启动时间。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不仅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而且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给我们提供了以下重要启示:引进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引进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引进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引进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由于两种语言形成的历史环境,人们的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使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以解决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郭嵩焘和梁启超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进行了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通。二人虽处于不同的年代,但在中西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国人道德整肃的比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近似的观点,这推进了中西文化比较和社会变革的进程。他们的中西文化比较就内容而言,呈现出由浅入深的趋势;就比较方法而言,呈现了由简到丰的特征。这反映出了近代中西文化比较和社会变革逐步深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湘西苗文化与湖湘文化在文化构成、历史传统及自然地理上的相关性,使两大文化均呈现出较为突出的"蛮性"特征。在长期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两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这样产生的后果,一方面是湘西苗文化与湖湘文化都较多地保留了文化中的蛮性特质,呈现出浓郁的文化的蛮性特征;另一方面,在历代学人及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及认识中,湘西苗文化与湖湘文化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要严格区分两大文化之间的差别变得异常困难。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和而不同”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同源同质,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阻碍发挥两地文缘纽带作用,促进经贸合作的因素。文章具体分析两地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利用两地共同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以促进两地文化融合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From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this paper analyses conflicts and reconciliation experienced by Chinese mothers and their Americanized daughters in Amy Tan's work The Joy Luck Club.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m are conflicts between two cultures.To understand the conflict and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wo cultures profoundly,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eories of "high-context culture" and "low-context culture" and Hofstede's Value Dimensions. From the film, The Joy Luck Club, it is a new trend that two cultures have been developing from the conflict to reconciliation.  相似文献   

16.
中法两国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两种文化之间的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存在着共性。同理,汉法两种语言互译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除了语言水平和理解上的障碍以外,很大部分来自于两国的文化差异。因此汉法两种语言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深层意义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了两种语言,又涉及了这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转换和交流中必然会存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损失。从而导致可译性受限。可译性限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根据教授汉英翻译文化课的实践,探讨和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可译性限度。以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的传递。而不同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两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差异。翻译对文化差异的处理一般采取归化或异化两种方式,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性表现。美国电影《我们的家庭婚礼》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两个不同民族出身的美籍家庭在筹备儿女婚礼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而引发的种种矛盾和伤害。本文从民族主义和家庭建构的角度,对影片中的误解和冲突进行分析,试图寻求解决和避免文化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original C P Snow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the two cultures") highlighted very different world views and ways of proceeding for scientists and non‐scientists and critiqued both cultures for their failure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industrialisation and to intersect intellectually. Strong parallels can be drawn with academe today: while new linkages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occurred, there has been little intersection with and recognition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roles they can play in producing “creative chances” for Australia's strategic development, or of the value of the two cultures “intersecting” in new ways. The future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or Australia lies in melting “Snow” and dissolving the stand‐off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