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小学德育课程要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因此,建构“生活德育”课堂,非常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建构“生活德育”课堂。  相似文献   

2.
德育模式建构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论题。”生活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模式建构应以道德功能相融合,教育机制相融合.知情交融等原则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儿童学习的本义在于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主动建构,不仅反映了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且也体现了儿童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一种渐进过程。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为抓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生活展开了研究与探索,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以及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儿童学习的本义在于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主动建构,不仅反映了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且也体现了儿童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一种渐进过程。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为抓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生活展开了研究与探索,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以及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罗刚淮 《中国德育》2012,(19):34-36
一、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道德建构自主性不够 运动会后,D老师班所在场地又脏又乱,学生嚼过的口香糖扔了一地。德育主任走过,口香糖便粘上他的鞋底,怎么也甩不掉,气得他吹胡子瞪眼的。  相似文献   

6.
公共生活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公民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学校生活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小公民成长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既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重塑学校生活.如重新设计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制度,让学生的课堂生活渗透公民素养培养内容,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7.
麦金太尔关于“人整体生活的善”的理论,从强调善的整体性出发,提出了新的德性概念。由于现代社会德性缺失的成因在于现代性的羁绊,因而我们只有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对德性进行归一和整合,才能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德性理念体系。  相似文献   

8.
浅析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欣 《教育革新》2007,(11):30-31
近些年来,主体性德育是我国教育界学者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把学生当作德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德育才能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9.
建构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儿童的生活具有发展性、游戏性、整体性和自然性等特征。当前的学前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疏离了儿童的生活。构建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课程目标要满足儿童现实生活需要,建构儿童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在课程实施中要还原游戏的应有之义;课程评价中要建立儿童生活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素质的整体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素质由道德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等要素构成 ,道德素质诸要素应该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整体的德育来培养。整体道德素质发展和整体德育的理论应该落实到所有德育活动和德育的全部环节 ;特别是要在德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教学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中国的基础教育揭开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序幕。在这次改革的浪潮中,作为一名一线思品教师,笔者在探索着、思考着,也在适应着,困惑着:代表最新教育理念的课改精神是浪漫的、理想的,而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是平淡、现实的;学生的品德素养、思想观念是要夯实的,而在此基础上又要培养其行为的自觉性,以养成融人自己生活的一种内在的生活潜意识和约束。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有效、科学、和谐地融入日常的教学,达到一种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渐渐生成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就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数学学习的起点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而数学学习的结果不论以何种形式呈现,一般都要通过实际背景和生活原型而得以形成并产生作用。因此,数学模型的建构应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还原真实的过程,回归数学的本真。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从基于学生体验、易于学生探究、便于学生发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计教学,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以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方向与位置》单元为例,笔者通过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改变,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挖掘数学本质,将学生的学习融入解决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之中,从而渗透数学价值.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从课内到课外,有效进行知识延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战略的实施,使得新世纪的教育更具有战略意味。经过20世纪的探索和实践,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教育作为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的社会公益事\  相似文献   

15.
"生活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等。在此认识基础上,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教育者和德育管理者,结合学生生活力缺乏的实际,对什么是生活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力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生活德育可以扼要表述为:通过具体的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具体说来,生活德育就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它是相对于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来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知性德育而出现与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赋予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生存本质之所在。围绕儿童关爱主题组织课程———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自然世界等,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生活德育是新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让理想化、政治化、封闭化的德育重新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注重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德育主体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自主、自觉、自动地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生活德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德育效能,拓展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建构的核心观念是:首先,实现从德育的理论与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回归;其次,德育必须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整个社会回归,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最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弊病,向着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的德育观回归。  相似文献   

19.
综观十多年课改实践,从改革之初关注行动、关注新理念、关注专家的"定位",到改革之后关注思想、关注文化土壤与现实条件、关注自己的感觉,这些都将成为永不回头的观念革命.从这场革命中我们寻找到教学转向的力量,那就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无法撼动的哲学命题,即人的发展.落实到德育教学中,就是"品德培养应回归儿童生活",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即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整体教学”立足于数学知识的有机整体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用一种结构性观点、联通性思维考量儿童、数学与儿童数学教学.在儿童数学“整体教学”中,可以对知识本体进行整合,对知识结构进行类化,对数学思想进行敞亮.由此凸显知识的本质内涵,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整体感悟,进而优化教学的整体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