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德育》2013,(7):20-21
我校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重要载体,以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核心,使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奉献的快乐和人生的感悟。1997年3月,我校正式成立北京汇文中学青年志愿服务大队,服务大队下设三十个志愿服务中队,近百个志愿服务小队,  相似文献   

2.
"再加一个馒头吗?""你还需要些什么?""我来拿给你!"静悄悄的餐厅里,传来亲切的问候,这是河南寨镇中心小学餐厅服务志愿者每天细致贴心的工作之一. 2006年,河南寨镇中心小学餐厅落成,解决了700余名师生中午就餐问题.然而,餐厅工作人员只有6名,每天中午餐厅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派繁忙景象. 六年级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主动成立志愿服务小队.22名队员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家服务,改变喧哗无序的就餐状况.经过仔细观察和细致分析,服务小队明确了"食物配给分发员""文明就餐引导员""候餐纪律监督员""餐厅秩序维护员""就餐卫生保洁员"等不同服务岗位.每天中午,志愿服务者第一批来到餐厅,耐心组织学生排队、领餐、就餐,组织学生安静离开餐厅,保证文明有序的就餐氛围.  相似文献   

3.
刚刚获得北京市第一批"百年老校"称号的北京市第一中学地处东城区宝钞胡同深处,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出爱的信仰,崭新的人文发展理念催生出行动的力量,北京一中"胡同天使"志愿服务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与氛围下诞生了. "胡同天使"志愿服务队制定了"五星级目标":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培养志愿服务理念,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成就志愿服务精魂."胡同天使"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地体现了着眼身边、逐层递进、切实提升的"三步走"设计思路,体现了我校"立足校园、身边做起""融入社区、主人情怀""走进社会、兼济天下"的"天使志愿服务"理念,使我校的志愿服务能像天使一样从胡同深处的校园和社区出发,惠及社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综合包户"作为志愿服务项目近30年的发展进程。"综合包户"被誉为北京志愿服务的发端,项目的社会化发展中,显现出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拓宽志愿服务对象、深化志愿服务内涵等特点;本文总结了该项目贵在坚持、重在创新、持续育人等基本经验,认为"综合包户"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互联网行动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弹性构建的一种新的志愿服务体系,这种新常态的志愿服务模式,对高职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志愿服务时代志愿者心理素质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研究了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以及志愿服务活动成效三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它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是对其秉承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伦理要义的彰显.无论从逻辑意义还是历史意义上看,"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是围绕志愿服务的伦理要义而衍生出的理性选择.它们构成了志愿服务丰富的价值意蕴.价值理性决定了志愿服务的性质与方向,工具理性对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起着保障与促进作用,只有二者形成全力,发挥"价值--工具"共在、互促作用,才能使志愿服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一系列志愿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志愿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对志愿精神的关注度较低等。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应采取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弘扬"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志愿者精神,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道路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鼓励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须从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海丝先行区建设需求出发,打造"海丝"志愿服务品牌、搭建"海丝"志愿服务平台、健全"海丝"志愿服务机制,推动海丝先行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陶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133-135
大学生志愿者是大学精神与志愿精神共同作用下的行动主体。面临社会转型,他们的志愿理想、志愿动机以及志愿行为处于多变状态中。文章基于现代大学发展,厘清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化"、"同质化"、"功利化"和"形式化"等四种倾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制约,认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养应着眼于大学制度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大学课程对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大学教师对志愿服务的引领以及公民教育对志愿服务素养的培育等路径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及其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呈现"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的发展模式.笔者借助自组织视角来探讨了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路径:必须转变社区建设的思想观念,基于"自组织"理论开展志愿服务;必须搞好基层社区的调查研究,基于"自组织"程度开展志愿服务;必须实现规则体系的有效创新,基于"自组织"机制开展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代以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阐述了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从服务观念、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成果传承四个维度解析了建设路径,以北京化工大学"晨星志愿者团"为例,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如何将个人志愿服务融入国家、社会、校园和网络,以及相应的品牌化建设成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案例。  相似文献   

12.
我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课题,广泛开展志愿活动,探索出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志愿"双服务"素质教育新模式。本文着重对志愿"双服务"工程体系与特征进行探究,为进一步深入有效地实施志愿"双服务"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通过"寓教育于活动"的形式,弥补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理论教育环节的不足,有效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公民素质、宗旨观念、优良道德品质。高校应通过将志愿服务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推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规范化、项目化,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激励机制,加大志愿服务文化培育等措施,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俞艳 《教书育人》2012,(24):154-155
我院近年来积极构筑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化常态化体系,全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奉献精神。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志愿服务日益规范;完善服务体系,拓宽志愿者服务领域;创新特色服务,全力打造工艺"乐善"品牌;培养志愿精神,大力弘扬社会新风。通过以"奉献、友爱、进步、互助"为主要内涵的志愿服务,闪烁美与文明的光辉,树立正气,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方志愿服务工作普遍存在缺乏统一培训指导、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重数量轻质量、志愿者队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探究由高校组织师资力量,开创"菜单式"教学方式,开设涵盖志愿服务知识、志愿服务专项技能、志愿服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为志愿者提供深入、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团队及个人,使之能够更好地胜任志愿服务工作,服务社会公益事业,解决社会志愿服务普遍缺乏专业性指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组织开展高职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将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文章阐述了开展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分析了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典型模式,凝练总结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两进三融"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推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可持续开展,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志愿服务上海世博会的收获情况,说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具有普遍的志愿服务收获感受,可以从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荣誉、自我发展、情感体验五个方面来揭示,其中在社会利他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最为显著。同时,不同服务岗位、性别、学科、出生年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收获存在非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动"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高校各类志愿服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轰轰烈烈的志愿服务背后,高校志愿服务教育在师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完善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要重视校园志愿文化建设;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加强"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有着优良的志愿服务传统,进行了以"劳"为核的志愿服务实践探索,积累了基于志愿服务推动劳动教育的经验.其具体有以下四点:一是链接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劳动教育载体;二是完善志愿服务团体,构建劳动教育组织;三是建立志愿服务常态机制,助推劳动教育落地;四是随时随地志愿服务,劳动教育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高尚事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对大学生的自身成长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拟从加强对志愿者培训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提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长效机制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