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训练,向无序列;或说,既滥且多。因此,我主张把作文训练纳入初中学生自我成长的"序列"之中,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存、生命,一起成长。换句话说,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是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等等,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2006年,我评点全国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写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正是满贮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篇章,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世界"概念,同样属于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的思考。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对学校教育思想主要由"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构成。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杜威的学生,他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五路探讨法",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均产生了影响,两人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教?笔者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1.教师有激情。  相似文献   

4.
陈晴 《教学与管理》2012,(24):58-60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华部分,它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但又把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今日之教育,怎么冲出"围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必要从陶行知的生活教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学生的生活大部分在学校,在课堂。让我们给学生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课堂吧!  相似文献   

6.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做中学"."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使得学校里的知识获得与生活过程的活动联系起来.杜威同时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学生的思维.任务型教学主张用英语进行思维与交际,在真实情景中用英语学习,是改变"坐中学"为"做中学"的最佳途径,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都阐明了生活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体验生活、认知职业,是中小学生连接未来的一门重要课程。过去,我们常常感叹国外学生更有独立性,动手能力更强,国内学生则被普遍认为"考试成绩高、动手能力差",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中小学生跳出课堂学习的单一范式,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加拿大中学:不打工就拿不  相似文献   

8.
<正>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直接关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相符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与趣味性,凸显课堂的活力与魅力。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把握好"真""情""思""趣"四个关键。一、创设情境要求真,努力靠近学生生活杜威认为教育的源泉和动力是生活,教育应该回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充满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相似文献   

10.
<正>德育始于生活,同时回归生活,旨在与生活相交融。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即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直接地、紧密地与儿童的生长过程相联系。由此可见,教育应围绕生活展开,生活对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和影响。教育活动不仅要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而且要关心学生现实的生活。因此,学校德育要突破课堂局限,联系生活、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1.
李墨 《成人教育》2014,(8):32-35
杜威教育思想是在美国急需具备技工知识和职业准备人才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教育就是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针对当时美国传统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与"教育的本质"。通过评析杜威主要教育思想,我国当前教育针对学生评价方面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等,有利于未来回答"钱学森之问"——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葛晔雯 《教师》2014,(1):95-95
正"教育即生活"——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一条教育理论,是一种崭新的、有别于传统教育的理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然而,传统的学校教育经常会出现学校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那是暖房式的教育,是真空的教育。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全世界,他的教育理念中始终贯穿着"经验观"这一核心。"经验"作为杜威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一个概念,是在对原有经验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体现了新的内涵和原则。以此为基础,杜威分析了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标准。近日拜读台湾陈峰津教授的《杜威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从其对杜威经验的分析中,看到了杜威"经验观"与课堂生成的几点关联。  相似文献   

14.
"教育即指导"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威在透析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论。"指导"是对"疏导"的方向性帮助和对"控制"的调节,"教育即指导"是儿童在解放教育生活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有意义的教育指导需要教育者理智地思考儿童所处的环境和习惯,在教育沟通中进行,帮助他们树立民主生活的信念。"教育即指导"是杜威用来缝合教育与生活之间断裂、辨析教育目的与判断教育价值、透析教育与民主的关系和深化教育主体认识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教育"满天飞的时候,哪怕身为学校管理者,我们也往往搞不清楚学校到底为何存在,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近读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发现他对学校定位和功能有着发人深思的论述。问题是,教育中人有多少知道杜威,知道杜威的这些观点?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教育应当关注当下,立足今天,"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从"教育是生活"的角度看,生活是连续的,是持续发生的,而我们能把握的生活显然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生的任何一项学习,都跟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学生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说,都告诉我们:充满教学活力的课堂,必须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高中思想政治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规定了教学运用的操作程序及策略。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包括确定生活主题——模拟生活情境——解除生活疑惑——践行回归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要防止误区,并且教师不应机械地套用,要根据自身能力、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变通地采用。  相似文献   

18.
李霞 《宁夏教育》2010,(11):52-52
语言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主张从经验中学习,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联合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学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那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呢?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这都由教师决定,那语文课堂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针对教育的施者即整个教育体系,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多的针对受者即普通大众.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具有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