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地方院校测控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在分析探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及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地方优势及学校特点,提出了从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新型教学培养模式,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平台及加强交叉与融合下的专业实践等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期为陕南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该培养模式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工程"、"大教育"、"大实践"理念,为新建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借鉴.从根本意义上讲,专业认证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保证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大"理念为导向,实施"工程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工种专业改革是新建本科高校创建特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与改变。专业建设承担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加强专业的国际化、信息化与工程化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未来发展中取得领先与优势地位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专业国际化、信息化与工程化建设,应把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教学、教育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加大对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专业开发力度,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优先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国际化所需要的文科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学实验中心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与改变.专业建设承担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加强专业的国际化、信息化与工程化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未来发展中取得领先与优势地位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专业国际化、信息化与工程化建设,应把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教学、教育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加大对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专业开发力度,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优先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国际化所需要的文科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学实验中心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以培养未来多元化卓越工程人才为主要目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探索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从地方类高校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能力要求入手,结合专业特点,针对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无法完美融合的特性,探索了南华大学环保设备工程专业“集—散型”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部关于高校专业评估的形势下,为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各高校应依托自身的优势和背景,倡导"开放办学"理念,加强校校、校企、高校与政府联合育人模式,建设有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探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事实证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矿物加工专业教育要为21世纪中国矿业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才模式应该是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要所学知识、掌握的能力与高素质为一体。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举措,提出我校选矿专业发展改革新模式,依循"紫金模式",多学科合作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国际化"、以及"多样化"等人才对口就业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国际化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的国际化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构建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教育模式.以暨南大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与实践改革为例,探讨了基于国际化视野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旅游教育的4个国际化特征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中的"四化"理念,即教学组织的国际化、教学过程的互动化、实践实习的基地化、实践教学的虚拟化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被纳入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在“双碳”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需要为可再生资源和减排技术的利用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依托徐州工程学院新工科建设背景和环境设计一流专业学科实践实训平台,构建了设计—材料—工程一体化思维创新培养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平台,改革教学和考核模式,实施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丰富第二课堂,开展“校企地”相融合的培养实践模式,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学科交叉前沿认清理工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大意义,打破跨学科融合的壁垒,将阶梯式教学模式与"观、描、量、析"实践教学法合理运用于教学培养之中,为高年级本科生搭建科研学习与实践的"教学—项目—研究—交流"互动平台,并引入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科研能力多元评价体系,发掘学生的学术科研潜能,构建了学科交叉视域下高年级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完善了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学生科研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创造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人才来满足国家未来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行业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本研究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多学科融合工程造价专业型人才为目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当前的社会需求导向,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法、培养高端人才的实施办法,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亲产业强实践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势在必行。厦门理工学院以福建省首个水务工程专业为载体,以科学改革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为核心抓手,以教学软件与硬件建设为两翼支撑,探索了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培养方案改革方面,多措并举构建了水利、土木、环境以及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且重实践的课程体系;在软硬件建设方面,构建起一支100%为“双师型”亲产业的师资队伍,建立了一批多学科交叉的校内教学与创新创业实验室体系及校外实习基地。  相似文献   

13.
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赵鹏大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具有深厚理论基础、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精通多种技术、善于运用创新科学思维、对多门学科领域发生兴趣并取得交叉科学研究成果的人才。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往往...  相似文献   

14.
实行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满足国际工程项目的需求,这一模式下实践教学成为关键。通过对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分析,总结出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本科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为核心,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着手,分别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工程化"教学的内涵、发展现状以及实施工程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并最终提出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工程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以后,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和外企本土化搭建了桥梁,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全国教育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10)》和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培养的意义,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模式详细探析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强工程化教学的研究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强化工程化主题对全面把握专业内涵、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以及专业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介绍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强工程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食品学科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业、营养、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各国在食品工程人才培养的内容、步骤和方式上都在不断地改进,以适应学科的进步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针对目前工科高校相关专业在培养本科生工程、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新型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学研产"一体化育人机制,形成工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医教协同的时代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综合性地方院校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以综合院校优势平台为基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创融合平台的建立、专创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人才分类、分层次培养和结合第二课堂,拓展专创融合培养的载体,探索建立医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壁垒逐渐打破,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解决越来越多的医学前沿问题."新医科"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期望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为了让医学生适应新的医学教育,分析了"新医科"对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