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位秉承现实主义的皖籍作家,吴组缃以一位"乡下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破败的皖南乡村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的社会图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和抗争的旧中国皖南乡村破产农民形象,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那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吴组缃是以少数量高质量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在这些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而这所谓“动态~浮非很多左翼小说家所写的革命动态,而是破产时期乡村的经济破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变动。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吴组拥这部分破产题材小说简称为“破产小说”。这些小说包挪小花的生日N杨子花》(1931年)《官官的补品V1932年)《黄昏w一千八百担》(1933年)《天下太平w樊家销》(1934年)等作品。这部分小说与他早期偏重于心理分析的小说以及四十年代那…  相似文献   

3.
吴组缃的小说以忠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动乱和农民的贫困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吴组缃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罪人”形象,但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罪人”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美丑必露”而“心存泾渭”,同时也大胆灵活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吴组缃小说中“人的异化”主题呈现出多层次性:其对“人异化为鬼”的描绘,达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人异化为兽”的描绘,达到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批判;对“人异化为物”的描绘,达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三者共铸,从而彰显出对“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秉承和“人的文学”的书写.  相似文献   

5.
吴组缃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女性悲剧命运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指出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观念对女性人性的戕害,思考了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在剖析农村社会现状时,给与农村底层女性特别关注,指出女性不仅与男性一样受经济和阶级的压迫,还受父权制等级观念的压迫。吴组缃同情受迫害的女性,谴责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歌颂敢于反抗的底层女性,颠覆父权制等级观念。吴组缃与“五四”及30年代女作家一起,推动了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深厚的中西文学素养及儿时乡村生活经历使吴组缃的创作在充分吸收以往小说优秀技巧的同时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但因自身文化底蕴的缺乏,作者无法站在人类、人性高度俯视芸芸众生.这极大制约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深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吴组缃以其融合北平作家和左翼学艺术风格的小说创作引起了坛的关注。吴组缃早期的小说创作对妇女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同时他以深刻的社会剖析意识,将时代社会变迁与人的生活处境的变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吴组缃的现实主义创作为现代学史贡献了“量”少而“质”佳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8.
吴组缃以小说闻名,其实他的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只是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综观吴组缃一生的散文创作,记叙真情实感是其创作的宗旨,真实地反映时代和社会是他的创作理念,他坚持以写人物为中心的创作主张以及圆熟的写作技巧,使他跨越了文体的疆界,不因内容而拘谨于某种表现形式,丰富了散文的审美张力,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散文,以"人物"为中心.其散文常常通过化"圆型人物"为"扁形人物"、人物细节描写等方式刻画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的形成,既是其强化散文社会使命感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文坛"综合的艺术"的大氛围使然.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七律·端午(二首)》,塑造了吴组缃父子两个个性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老舍与吴组缃之间非同寻常的深情厚谊。这种深情厚谊,70年来,成为文人之间友谊的典范,成为我们今天珍惜美好生活和亲密友情的绝好教材。  相似文献   

11.
12.
吴组缃从皖南山村走出,可他的笔又回到了皖南山村。他初期怀着恋乡情绪描绘皖南农村社会生活,对那里的乡民们尤其是妇女们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30年代中期,他以深刻的社会剖析意识,将人心的变动与社会的变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绘制了一幅幅皖南农村社会迅速衰败的动态画卷;40年代,又以独特的文化审视,揭示了农民文化思想、民族性格成长的曲折、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14.
《土地》是一部建构宏伟、场面壮阔的长篇小说,包括《火花》、《自由》、《曙光》三部曲,本文从四个方面观照评析了这部宏篇巨制;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评介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条件等;以“土地”问题为视角,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之联系的广阔视野透视了作品讴歌土地情结,展示社会风云的广发和深度;从创作方法、艺术特色、作品的风格等方面评赏了作品的艺术成就;从“时代的局限性”出发,评说了作品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张宇红 《唐山学院学报》2004,17(2):60-63,80
《菉竹山房》以短篇之幅写出了一个女人的整个命运、心理和生命,叙事策略高超。并从故事结构、人物功能和人物话语等方面对其叙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位置》的主人公沈天涯,并非一位“真实可爱,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个道德与法纪观念淡薄的好色的登徒子,是一个熟谙“权钱交换”之道的“官场小市侩”;《位置》这部长篇小说,并非是作或编所宣扬的那种“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力作”,而是一部有着错误创作倾向的问题作品。  相似文献   

17.
18.
哈代的长篇小说《苔丝》是一部传世名著。我国有该著的7个中译本,而张谷若先生的译本最为完美。本文通过对张译本的若干译例分析,从把握整体、化繁为简、铸词炼句三方面,概括了张译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旭 《衡水学院学报》2013,15(2):88-89,87
《樊家铺》是左翼作家昊组缃的短篇代表作之一,其中线子嫂弑母情节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女儿弑母既是悖于伦理的意料之外,又在发人深思的情理之中。从中折射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个人生活的不幸、社会制度的衰落以及人性的阴暗面。同时,作品通过描写线子嫂和她母亲的争执与冲突,也展现出当时社会经济困顿的局面和农村穷困悲惨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刘平的《走私档案》是一部反贪佳作,小说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结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生动地叙述了一场走私与反走私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突出了反走私反腐败的重大主题,并深入探析了腐败产生的人性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