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情意统一的原则、真善美统一的原则、德育与美育内在统一的原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遵循的美学原则。加强主客体互动,实现教育形式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主体形象美;注重载体的形象性特点,实现德育活动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园环境美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途径。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认为"美"和"善"可以统一。西方哲学在理解"美"和"善"之间,有着从哲学的遮蔽到美学回归的历程。"思和诗"融合为一体,互补和谐,话语搭建出了中西方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德育—诗性语言—美育"形成了以诗意话语表述为中心,以潜移默化的生活视角为方式,以德育提升为目的互为辅助的形成途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美育和德育的协同是教育的内在需要美与德的关系决定了美育和德育之间必定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这就为两育密切协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美与德、美育与德育有共同的内容。善,既是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又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它是美与德、美育与德育最基本的结合点。在社会美和艺术美等方面,美与德的内容和标准也存在着不少共同之处。因此,国家教委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要开展“良好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培养的教育”,要“结合有关学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音乐、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素质教育对德育与美育交融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与美育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道德与审美以及德育与美育具有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美学原理对“美”“合目的性”属性的表述,表明了美具有善的功能,从而阐明了德育与美育交融渗透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不仅仅将“德”视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素质,因而德育必须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追求其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当今社会发展总趋势对德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爱美是人的天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过: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这句话说明通过审美教育进行德育和智育是最优化的教育方式。综观全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用美学的观点,把这些美的人、景、事都找出来。把学生引入这块宝地,领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  相似文献   

6.
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包括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和主客体教育实施"六阶段"三个要素。当前,我国德育工作呈现出的问题有德育主体认识模糊、德育客体知情意行不统一和主客体教育实施环境不健全,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具有必要性。针对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各要素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借鉴现代化国际教育经验、强调社会生活美学文化建设和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宣传的对策,是实现寓美于德和完善德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德育审美化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德育审美化,就是从美学角度,用美育方法来改革德育课,使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向美学、美育靠近,使德育向审美化方向发展。其依据是:德育本为真善美;美育应以德为魂;以美育德可使德育走出困境,开创新的局面。德育审美化,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编写出德育内容,美学形式的新教材;其次是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就是传播媒介的形象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增强德育教学的审美性,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好道德的陶冶。  相似文献   

8.
怎样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感染力?笔者认为,除遵循固有的德育原则和方法外,还应重视美学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和渗透,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德育要求从单纯的外在规范化为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需要。 德育工作的内容要“真”。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凡美必真,“真”是美的基础。就学校德育工作而言,要产生良好效果,首先必须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9.
美学精神的实质是追求自由,回归生活的德育强调主体的自由意识和人性的解放与至善。这表明美学精神和生活德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本文从实现德育与美学的深层交叉,美学和生活德育契合构建着眼,通过对生活德育内涵及美学精神的理论分析,寻求两者的契合点,进而实现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统一、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和能动发展的契合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别林斯基说过:“德育与美学是亲姐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内涵的美育因素,如意境美、语言美、情节美、祖国河山景色美、英雄人物行为美、心灵美等等,使学生被一篇篇课文给出的各种艺术  相似文献   

11.
朱小曼教授曾说:"成长是美丽的,关心成长的德育是美丽的。道德价值观是美丽的,能够欣赏德育是美丽的。"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读一篇"美"的文章,唱一首"美"的歌,看一幅"美"的画……都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在品德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一些美学的知识之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展现美,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让美滋润孩子的心田。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教育,是以自然美为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自然美是美学中相对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一种美的形态。一般认为,自然美与美育关系密切,而与德育无缘。诚然,自然美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然而,它也是施行德育的良好途径。而且,对于目前的德育说来,还是一种新领域的开拓。 众所周知,德育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即世界观教育;并使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23,(24):51-55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德育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中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命题,要从全面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未来视域厘清德育质量的内涵。德育应当是美的、温暖的,应当用情感关切促进德育的审美化构建。德育的审美化构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情感哲学“情本体”等深刻的思想,也折射出德育美育相融合的美学理论。情感关切是情感素养和关怀性思维的体现。要用情感去关切儿童道德学习,返回儿童情绪劳动者本身,重塑师生关系,防止道德冷漠与“亲密饥荒”,切实提高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大学德育过程审美文化研究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有丰厚的基础理论,形成一批成熟的部门美学。与大学德育科学有密切关系的有审美学、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等部门美学学科。大学德育学吸收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学德育施行过程中借鉴审美实践,会较好地优化和提升大学德育过程,促进大学德育过程审美化进程,切实保证和提高大学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德育与美育的教学中,注重德美交融的同时,融进"在地文化""在地美学"的内容,即承德清代的文化资源、历史景观等,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与特色.  相似文献   

16.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几个主要方面。美育,即审美教育。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德育是人们识别是非善恶,掌握道德规范,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较多地表现为灌输性和强制性;而美育是依靠美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借助教育的手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过程。美育主要解决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问题。美育过程充满着愉悦性  相似文献   

17.
"非乐"是墨子美学的表象而非墨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内容,它是建立在"利人"与"实用"等基础条件之上的"今"时观点。墨子美学是"有用为美"的实用主义美学,是"利人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是"合宜为美"的辩证主义美学,其本质是建立在"有用为美"、"利人为美"、"合宜为美"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主体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1979~1994:功利主义德育观美学超越的历程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对功利主义道德观的超越是德育理论借助美学进行交叉研究的重要目标。本文回顾了最近十余年教育学、美学交叉的历程,认为在美育范围内研究德育功能有领域的限制;而目前“教育美学”或“德育美学”范...  相似文献   

19.
“立美”课程的核心价值指向美的教育哲学、和谐的教育生态和完整的育人功能。“立美”课程中,国家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形成了横向成块、纵向成列的课程结构。美学视野下的学科课程、艺术融合课程的开发与整合,是国家课程的主要内容。儿童美学启蒙课程、综合实践超学科探究课程、同伴学苑课程、魅力艺术课程、“臻美旅行”德育实践课程,让校本特色课程更有张力。通过完善课程质量监控手段、优化课程教研机制、打造团队合作发展模式,实现课程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王丽丽 《文教资料》2011,(24):22-24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善,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伦理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美现象,它是美与善的关系,也是善与美的统一。从伦理美学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可以更深地进入其精神世界理解其创作内涵。本文通过对他的文学作品进行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与道德的多角度分析,对他的伦理美学进行较为全面的阐发,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