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陈国宏  邵谮 《科研管理》2001,22(3):35-42
国内学术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对促进工业技术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看法很不一致。本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法(Causal Relationship Test)从实践角度验证了技术引进是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由此推论,近期我们仍应十分重视技术引进对促进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本运用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法(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Test)验证我国技术引进与工业技术进步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共同发展趋势,结论是否定的。因此,就长期而论,我们不应将技术进步过多寄希望于从国外引进技术,而应走从技术转移到技术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5.
6.
1999年11月与美国签订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明显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个使产品更加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入世后国外产品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7.
8.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是WTO制定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协议,其实行对提高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世界科技进步,推进国际技术贸易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加入WTO,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利用TRIPS,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武岭 《科技与管理》2006,8(1):112-114
针对我国在不断大量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技术引进的效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益,提升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体上分析了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在希望各区域发扬优势因素的同时,重点对完善劣势因素提出相关建议。西部、中部地区若能加速对劣势因素的改善使之优于东部地区的该因素,则西部与中部通过无差异的引进技术发挥出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大于东部获得的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寻舸 《科学与管理》2004,24(1):28-30
<正> 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的主要目的之一,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更因为其技术起点高、管理经验丰富而成为我国引资的重点。然而,世界各国吸引FDI的实践表明,外商出于种种考虑,大都不愿将其拥有的技术。特别是先进技术进行转让。这种情形虽然与东道国政府试图通过引进FDI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初衷相背离,但东道国仍有可能获得FDI的技术外溢效应,间接地使本国的技术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技术引进模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技术引进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技术引进系统功能状态。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引进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一种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运行机制。概括地讲,技术引进运行机制指影响,决定技术引进运行的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综合。本文就依据这样的思路,对我国技术引进运行机制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提出完善机制的若干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国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进技术与模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一国研发体制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基础,决定了一国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及创新的时滞,本文首先测算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时滞,然后从多方面对技术引进创新时滞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科教投入、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和加快国企改革等缩短时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技术引进工作的情况,指出了其中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指出在21世纪的新环境中,技术引进工作应重视的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树立网络意识;其次强调企业的动态学习;最后提倡技术引进渠道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技术引进是实现技术进步的一条捷径。中日两国战后各自走出了不同的技术引进道路。  相似文献   

19.
20.
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技术引进与模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一个国家的研发体制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基础。测算了从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时滞问题,并从多方面对技术引进创新时滞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科教投入、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和加快国企改革等缩短时滞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