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认同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为揭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信仰形成的认同机制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确立同时存在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两种机制。双重认同机制反映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难度。深入探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双重认同机制,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扩大人民群众对无产阶级政党认同理应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但学界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主要涉及价值意义、面临困境、解决困境、研究方法等层面,缺乏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同维度的研究,缺乏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政党认同本质的审视,应以民生为本、和谐信仰、国家认同等构建路径,拓展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领域,提升民族地区的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世界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金融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需要一定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知客体、认知主体和认知手段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认同内部要素的特点,当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应以世界金融危机为事实依据,从实践上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建造认知主体的真诚性和依靠认知手段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制度认同是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强化制度认同的文化根基可以为制度认同提供内属驱动力,以文化构筑的制度认同更具稳定性。文化与制度是互为表里关系,制度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涵养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文化根基研究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核心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机制发生了转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本质上由同一性认同向统一性认同转换,在形式上由教化性认同、强制性认同向生成性认同转换。这启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开放性,加强大学生信仰智慧的培植,强化文化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和主干,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大众认同,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是维护党执政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微信等在线交流方式的出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和宣传平台,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积极利用微信平台提高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认同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学习的认知含义看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并非因为马克思主义不通俗,其根本在于大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是否认同。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于主体认知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要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主体认知的主要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要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科学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与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实效性;要适合时代认知特点,利用多种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主体认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易被中国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观点方面有着较多的认同基础,而且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民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展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庞杂,其发展进步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其他民族文化滋养以增强其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文化认同的基本逻辑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行深入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主题和本质三个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即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引导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任务,但是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使之认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在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状况以及提出教育的策略,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以课堂为传播阵地,开启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以社团为传播平台,增进了进步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以刊物为传播载体,唤起了人民对"改革社会的正确途径"的道路认同;以革命活动为传播场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传播路径从课堂传播、社团传播、刊物传播到革命活动传播的演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式从认知逻辑到实践逻辑的转化。传播效果从情感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到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具体运用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从思想启蒙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来支撑,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提供方向引领。而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体的大学生是未来大厦的主要建设者,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感,才能保证大厦建设得毫厘不差。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也面临着发展的现实挑战和历史机遇,需不断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认同,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教育重要性的论述,是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党对农民思想状况和觉悟程度的正确分析和客观估量,是实施有效认同教育的前提条件;长期不懈地对农民认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升华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的季米特洛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创造了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季米特洛夫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领导方式发生了转变,由共产国际七大以前的"严格控制"转变为共产国际七大之后的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具有了政策支持和政策依据;季米特洛夫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支部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季米特洛夫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正确方向的认同和支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提供了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5.
承担政治社会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构建中具有特殊作用。而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同的缺失。解决认同危机的出路在于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创新性、生活性品质;从事理论教育的人要"真信",理论教育的内容要"真可信";理论教育要避免急功近利,理论工程要坚持持久战;最关键的是要打牢理论教育的实践基础,在改革发展中解决整个社会和高校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启示,争夺意识形态“霸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实质,理论宣传的“阵地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破口,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积极的“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回归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昭示:紧跟历史时代是政治智慧的通则,历史时代决定了实践的意义,从而决定了理论的价值及认同。对理论的认同来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意义。当前,马克思主义再度中国化不得不直面实践中的真实境遇,解决境遇中的挑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价值。以人为本,使大多数人民获益,从而增加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一种合规律的途径。这种认同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继续延伸的内在根据。同时,要警惕各种无谓争论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深刻认同并得以成功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大众普遍理解、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以传统文化内蕴的情感、信念与道德为纽带,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以民族化、本土化表达为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历史为依据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属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应为群众所掌握。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解决了人们在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迷茫与僵化问题,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人们的认同,进而获得了坚固的意识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20.
阿坝藏区青年是阿坝州初高等教育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影响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对这一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十分关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实质上体现出一种认同感教育,这种认同感教育以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教育为前提和基础,因而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仰教育问题、加强阿坝藏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坚持加大投入与注重宣传并重的方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