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态的教育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往往只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即过多的关注差生向优生的转化工作,而忽略了如何教育"优等生"。"优等生",我们通常是指成绩突出,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学生。按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所谓的"优等生"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即学生知识储量丰富化、道德品质宽容化、能力要求特长化、学习自主化、心理健康等。笔者所指的"优等生"是指在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阶段,面对高考的压力,当今各地学校都非常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笔者所在高三年级还特别针对优等生培养开设了"晚零班"。所谓的"晚零班",就是为冲刺名牌而从各实验班中选取几位学生组成的在晚上进行辅导的班级。据此,笔者斗胆在这就语文教学如何培养优等生进  相似文献   

3.
《小读者》2008,(10)
谁说学习没有"捷径"可走?"窍门分享"栏目将为所有优等生和想成为优等生的你提供一方沟通的平台!在这里,想成为优等生的你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烦恼一吐为快,寻求优等生们的大力帮助;优等生们则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窍门拿出来晒一晒,为学习苦恼者提供帮助;优等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本期提出的问题将在隔期公布优等生提供的窍门或方法,来信截稿日期为当月月底(比如10期提出的学习难题,将在12期上选登大家提供的学习经验)。让落后者进步,让优秀者更优秀,让你、我、他都成为优等生是我们栏目的顶级目标。在这里,你定能成为学习的顶尖高手——因为学习本身也是可以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李平 《中国教师》2013,(14):77-78
"教育管理抓两头",一个班集体中的"两头"是"优等生"和"学困生"。抓住了"优等生",可以带动"中等生";转化了"学困生",既可防止"中等生"受到负面影响,又可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看齐。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成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学困生"主要指在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达不到同年级其他学生平均水平的学生。在多年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关注的课题。教师要深入分析优等生的学习需求,因人制宜进行教学辅导。探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同类型优等生的辅导策略,期望能对诸位物理教师的教学安排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阶段,面对高考的压力,许多学校十分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作为班级语文学习的领头羊,老师对于一些语文优等生多半持顺其自然发展的心态,而老师并没有意识"佼佼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这样会助长一些优等生的不良习惯,对待优等生,不仅要鼓励开发其优点,更是要在日常学习中对其进行敲打,以免使其对自己有不正确的认识,骄傲自满,不认真学习。在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更快更好地形成优等生团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势互补,互帮互助,进而达到提高成绩,直面高考的目标。只有做好对优等生的管理和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围绕优等生组织教学,中等生似懂非懂,学困生稀里糊涂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我们不能忽视,优等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全面育  相似文献   

8.
所谓"兵带兵",顾名思义,就是同级别的人在一定领域的合作交流,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来说,就是指优等生带动学困生进行的学习活动,以"兵带兵"的教学方式,让优等生带领学困生,一则可以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二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9.
1 分层施教的背景分析 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具有人的共性,但是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甚至很大差异,这是客观存在. 传统教育历来强调共性,忽视研究学生的差异性. 在今天的学校教学中,大多存在这些情况,重视优等生的拔尖,忽略中等生和学习有待提高生的培养和提高. 或是仅按中等生的程度施教,仅考虑大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目标层次弹性的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化作用、课堂引导设问思维难度的掌握、课堂练习及家庭作业的分类区别要求等方面,均对学习有待提高生和优等生兼顾甚少,课堂上培优补差、分类分层推进的力度不够. 这样学习有待提高生对所学知识不易接受,学习信心随教学深入而下降,以至讨厌学习;而优等生又得不到充分发展,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优等生不尖,优等生和学习有待提高生都成了中等生的陪读生,"保底教学"和"陪优教学"不能落实到位. 总之,不能完全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一杰 《考试周刊》2015,(42):160-161
学校中的优等生在享受高学习成就和来自教师、家长赞美的同时,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在对"优等生"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学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三个方面论述面临的潜在问题,并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优等生?NO,忧等生!我知道,我不该这么说,但我还是要这么说。从我迈进学校的大门之后,无论在哪一个班,我一直是个"优等生"。言下之  相似文献   

12.
<正>长期以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方面,常规的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由于优等生能为班级争光,常常能成为同学的学习榜样或自卑的观点,所以优等生会得到老师更加悉心的辅导。  相似文献   

13.
王政良 《班主任》2006,(1):16-16
每个学生都想成为优等生,可是现实中只有少数学生能成为优等生.为什么?我通过观察、研究优等生与中差生的差异,总结出以下10条.只要每个学生做到这10条,成为优等生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14.
对我们这次访问美国来说,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多了解一些美国中小学生的生活,特别想了解美国优等生的情况。所以,没到美国之前,我们就通过越洋电话,要求能走访一些美国的优等生及其家长。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先后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地走访了十多位优等生和他们的家长,给我们总的印象是:优等生很自信,处处受称赞;优等生很勤奋,人人很努力;优等生很幸运,家长重学业。优等生很自信处处受称赞在我们采访的十多位大中小学校的优等生中,给我们的感受有两个:一是每个优等生都很自信,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个个抬头挺胸、落落大方,脸上一付自信样…  相似文献   

15.
<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很多科任教师在刚接到一个班级时,往往会"理所当然"地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这样一来,在他们的课堂上,优等生越看越喜欢,"后进生"横看竖看都不入眼!可是,这些老师是否想过,其实越是"后进生",他们的内心越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长此以往,常常会导致"后进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来宣泄内心的不平衡,课堂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优等生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常常得到老师的钟爱;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太差,常常受到冷落甚至歧视,老师很少为他们着想。这样就使得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愈来愈严重。这是违背《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要求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所有小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班集体中.常呈现一种"橄榄型"的格局:优等生、后进生各约占班级的1/4,而处于中间地带的中等生却约占1/2.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说明中等生在班级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小瞧的中间区域.众所周知,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优等生所具有的潜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优等生"活"作业;中等生"趣"作业;学困生"情"和"实"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英语家作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优等生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使自己的知识量和灵活性都有所提升;中等生可以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进步,在灵活运用方面有所提高;而学困生则确保能掌握课标设定的教学底线。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里,他们是成绩勉强及格的非优等生,但他们中的40%却敢于要求月工资5万至10万卢布的工作;而在那些门门功课皆5分的优等生中,仅有20%敢于索要如此的高薪。这令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大跌眼镜:非优等生为何敢狮子大开口,而优等生却如此扭捏?  相似文献   

20.
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班主任,除了通过班队会等集体教育学生外,还应细心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既包括优等生的培育和学困生的工作——"两头";也包括中等生的扶持工作——"中间"。一、做好优等生的培育工作优等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好、思想好,可以作为其他学生学习、仿效的榜样的学生。班主任既要对他们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又要指出他们不够的地方,并采取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