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改革开放成果共享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改革时间积淀,公共政策的偏差和公共产品供应制度缺陷导致了改革开放成果共享机制失效。以权利共享机制、机会共享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为中心构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成果共享机制,达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科学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校园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理想追求。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治校,体现教育公平,营造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谐、有序和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比较成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显著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从理论的高度回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兴起的过程,阐明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强调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石作用,另一方面又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展望,探索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社会共生论是研究社会共生现象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哲学,社会共生关系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千家万户。那么青奥会与学校体育同样也存在共生关系,本文从社会共生论角度出发,探讨青奥会与学校体育的关系,试图寻求两者之间和谐发展的途径,从而真正实现青奥会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影响力,更好的服务青少年,更好的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最终达到青奥会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与和谐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理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可以因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有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必仇到底”的斗争哲学,另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必和而解”的和谐理论;还有一种认识,仅就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来说,认为有“和而解”,也有“裂而解”或“灭而解”,归结为“反有多式演,演有多样解”。其实,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实质应该包括“共存”、“斗争”、“融合”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7.
8.
家庭、社会与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互为条件的。家庭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不同的特征。社会结构格局的不同也引起了道德观念的差异。现在我国正在经历具有伟大而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大转变。人口大流动。家庭大动荡,成亿的农民转入城镇工作、生活与定居,家庭成员长期分离,空巢老人、空巢孩子等现象显示出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都急待解决。实现和谐,既是源远流长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面对现实的理智选择。要达到和谐,就要既能宽厚地容许多样化,又要努力地进行平衡与协调,从而实现各种合理的、优秀的因素都能共存、共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如果我们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能积极地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也就能够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安定有序,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的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强调全面、协调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以马克思社会历史论为渊源,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基点,历史地考察了新中国建设和世界现代化运动经验;揭示了由生产力、科技和改革诸因素耦合成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机制;论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价值取向;阐发了战略指导思想、战略体制选择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选择体系,其理论的科学性、实效性已显示出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荣格以集体无意识为原型理论,本文对荣格原型理论与和谐心理社会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并从自我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与社会心理和谐讨论荣格原型理论对建设我国和谐心理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再度升华。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科学文化作为物质力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和前提;科学文化作为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极大地丰富着社会文化的内容;科学文化凝聚而成的科学精神不断引发和促进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4.
发展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发展慈善事业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阶层结构合理化的有力杠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1840年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內受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复兴中华的道路上苦苦摸索,但都无法改变当时中国悲惨的历史命运,直到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和人民。但如果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不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也不会取得巨大成就。只有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强有力领导下,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才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而让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气派和作风,丰富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突出和突破生态建设、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经济效益、城镇建设、以人为本和综合治理等六个工作重点和难点,大力推进林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要树立科学的社会公平理念,加强以保障社会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及结果四个方面,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心理和谐、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也就有了基础。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对构建和谐家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和谐心理教育为切入点,调适家庭成员的心理,促进家庭成员个体自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全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要用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用“两个反哺”缩小城乡差距、用“三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用体制和政策保障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经沧桑,但最终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到达了真理的彼岸。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和制度,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在今天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环境下,必须受到每个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视。而只有深入了解和明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做到真懂、真信和坚信我们现在所树立的社会主义信仰和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