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龚旭 《中国科学基金》2006,20(4):200-205
1中国--大学科研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机遇 很高兴看到过去20年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相信未来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要继续取得成就,需要更多的思想沟通、人才交流以及机构间互动.  相似文献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建委20周年为契机,于2006年5月25—26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论坛的宗旨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研讨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与前沿,分析中国科学自主创新的机遇,交流科学基金组织发展经验,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促进基础研究发展的战略与措施,推动科学基金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国科学技术正迎来又一个绚丽的春天.基础研究是《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探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分析中国科技创新的机遇,总结发展科学基金制、推动基础研究的经验,并以此纪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意义十分重大.我代表中国政府向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科学基金组织的领导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科学基金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科学基金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纪之交,对中国如何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以缩宏的方法,概述了20世纪诺贝尔奖的主要特征,进而运用改革的观点阐述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基本对策,并展望了21世纪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6.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被广泛视为衡量地区科学水平的标准,但倘若要作量化分析则在得奖者的地区归属、地区划分、时段划分等三方面存在困难。本文考察了1901-2014年间全部575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就以上三个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订定了一个"诺奖指数"(Nobel Index),为10个国家/地区在1901-2014年间5个不同时段计算这指数,由是得出若干结论,包括众所周知的美国科学以二次大战为契机的崛起;英国在1920-70年间的突出地位;以及日本和俄国仍然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等等。换而言之,以诺奖作为标准,在科学发展上非西方世界虽然竭力追赶超过一个世纪,但欧美至今仍然占绝对优势。最后,我们讨论了以诺奖衡量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并且对至今90%以上的诺贝尔科学奖项仍然集中于欧美这令国人扼腕的现象作一简单解释。  相似文献   

8.
人类已经进人一个崭新的21世纪。这个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将有怎样的特点、科学技术将在哪些领域取得新突破、对人类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科技政策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科技部朱丽兰部长。 记者:20世纪100年科技的发展超过了此前几千年历史的总和。相对论的发现、量子理论的建立、分子生物学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地质学中的板块模型的构建等导致了20世纪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革命,这些科学革命又很快地转变为相应的技术。各种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如原子弹爆炸技术、宇宙飞船登月技术、人类基因组工程、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现在,我们已经迈人了21世纪。朱部长,您能不能预测一下21世纪的科技发展会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10.
11.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授予,截至2001年已有164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因其创造性贡献而获奖。对这些获奖者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获奖者集中于欧美国家,尤其越来越集中于美国的少数机构,获奖者最早做出与获奖有关成果的年龄和获奖年龄越来越大、获奖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时间越来越长,多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成为一种趋势等。  相似文献   

12.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科学研究的人文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追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历史 ,梳理了 196 9- 2 0 0 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情况和科学贡献 ,从研究对象、理论前提、研究方法和研究精神四个方面揭示了经济学研究的人文化趋势 ,这也代表了科学整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奖在2001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这份遗嘱100年后的今天,诺贝尔奖的评选也已尘埃落定之际,6位诺奖得主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新发现呢? 医学或生理学奖──“START”基因、CDK、CYCLIN与癌症 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今年62岁,现任职于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 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52岁,蒂莫西·亨特58岁,两人均为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的研究人员。 重大贡献:发现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55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组讨论法对其获奖成果和个人科学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次数、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和著作数等四方面,对其科学产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两种研究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一致程度不很密切,表明能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不完全取决于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公认的和最具权威的最高荣誉奖,但是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至今还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教育与科学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外国著名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实验教育和家庭教育对诺贝尔科学奖人才产生的重要作用,旨在加强我国人才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供有益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和颁奖,总会一轮又一轮地刺激中国人的"诺奖神经"近似打摆子似地一次次振奋。特别是当某某国际科学界"权威人士"说,中国人离获得这个奖项不远了的时候,国人便越发地关注有关这个奖项的每一个细节:获奖者如何得知自己"中彩"的消息;他或她的第一反应;今年的奖金是多少,折合成  相似文献   

17.
体育的奥林匹克与科学的诺贝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两项大奖最能牵动国际社会的中枢神经:一是体育奥林匹克奖,二是诺贝尔科学奖。就象奥运会在全世界体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诺贝尔在全世界科技中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却会问,在体育当中我们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就,但是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域为何没有重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