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徐福生家长问:我儿子今年读初二,是个腼腆、害羞的男孩子。他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不得不发言时会脸红,声音轻得像蚊子叫。见到陌生人或同龄女孩,他也爱脸红。别人笑他像个大姑娘。这使他害怕出头露面,害怕与人交往。我们希望他能多参加些集体活动,可他并不感兴趣,只是一味地回避与其他孩子的交往。您能告诉我孩子为什么如此害羞吗?我们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91):189-190
青春期的孩子多叛逆行为,引发一些不利于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这就要求父母、教师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共同关心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保护他们的健康,促进其身心发育,使孩子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些学生厌学语文,忽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一些语文老师感觉讲课吃力、感觉授课没什么激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掌握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策略(巧妙导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设计"精""深""新"的教学内容;把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以赛促趣).为此,我作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家庭因素。一是家长对子女过分偏爱、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在家中是小皇帝。随着孩子眼界的拓宽,他们的欲望会越来越膨胀,一旦家庭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便会有闯荡社会的想法。二是家庭缺少温暖,有些家庭父母双亡,或离异,或是父母长年外出做生意、打工,使孩子的物质和精神渴求难以满足,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自闭或厌倦心理,于是采取一些诸如离家出走等方法来逃避现实。三是家长与子女缺乏理解,交流不畅。孩子和家长在思考同样的问题时确实会有认识上的差异,因而难免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若长期得不到沟通,一不顺心,孩子便会离家出走。四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庭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孩子做错了事,或是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害怕父母批评,从而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5.
许 多 家 长 感 到 :我 们 的 物 质 生 活 水 平 不 断提 高 ,可 孩 子 却 越 来 越 自 私 自 利 ,心 中 只 有 自己 ,惟 我 独 尊 。 这 几 乎 成 为 一 种 普 遍 的 社 会 现象 。究 其 原 因 ,错 不 在 孩 子 ,而 在 于 身 为 家 长 的你 我 。 孩 子 的 思 想 如 同 一 张 白 纸 ,你 给 它 涂 上 红色 ,它 就 显 出 红 色 ;你 给 它 涂 上 黑 色 ,它 就 显 出黑 色 … … 想 想 吧 ,从 孩 子 刚 懂 事 那 天 起 ,作 为 父 母 ,我 们 是 怎 样 对 待 孩 子 的 呢 ? A : 妈 妈 提 着 一 大 包 花 花 绿 绿 的 点 心 回 到家 。“ 妈 …  相似文献   

6.
孩子做事毛手毛脚,是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不但影响学习,对孩子成长也不利.如果毛手毛脚的毛病长期不改,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麻烦.因此,作为家长,必须对孩子的"毛"病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孩子改正它.  相似文献   

7.
5岁的棋棋越来越令父母担忧了,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一有客人来访,马上躲进自己的房间。即使在幼儿园里,棋棋也是一个人坐在某个角落,老师让他去做游戏,他也不肯动一动。像棋棋这样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退缩行为,多发生在5 ̄7岁的孩子身上。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社交场合因感到陌生、害怕而极力逃避。他们像棋棋那样,性格孤僻,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尤其怕见陌生人,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与父母等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还是能高高兴兴地谈笑与玩耍的。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正常的孩子如果突然到了一…  相似文献   

8.
王老师:你好!我的孩子平时六贪玩,学习上缺少自觉意识,必须在家长的督促之下才能勉强完成学习任务。有时,即使在我的监督(dū)之下,也总是心不在焉。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主学习而不再贪玩呢?  相似文献   

9.
房玲 《班主任》2009,(12):54-54
一日,同办公室的一位数学老师叫来一名男生后,拉过一把椅子让他坐下,一连说了四五遍,那名学生却始终没有落座。在老师一再坚持下,该生怯怯地说了一句:“我蹲下。”然后真的蹲下了。这一幕让站在一旁的我吃了一惊,我不禁扭转头仔细观察,发现这名学生身材魁梧,大约1.75米的个头,而他的脸上满是委屈、惶恐、无助、自卑、茫然。  相似文献   

10.
这位母亲的来信很长,她的感受复杂,情绪激动,思绪杂乱。我反复看了多次,渐渐从中理出一点头绪。这个孩子在性格上的确有些问题:敏感、懦弱、胆小、怕困难、爱哭泣,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不能面对困难。从来信看,主要问题还在于家庭教育:一个离异的家庭,家长出于补偿心理,双方都想给孩子“爱”,尤其是母亲,找一个所谓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理由为自己撑腰。其实他们是在迁就和放任孩子。  相似文献   

11.
女儿从小就害羞,和别人讲话脸会红,上课回答问题战战兢兢,做事没把握就不敢尝试,现在8岁了,还是老样子。怎样做能让孩子不再羞怯呢?广东佛山黄娅玲其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以抚慰。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应多多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其二,要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自信。西方的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你太杰出了”“你很出色”这样的赞美之词他们是从来不吝惜的,而中国的家长对这些则可能感到有些“夸张”。西方的家长认为我们的孩子不会样样是第一,但总有优秀的地方,而中国家长们教育孩子时,似乎总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其结果却常常事与愿…  相似文献   

12.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当年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一句用了三年,吟成后他不禁双泪长流.以苦吟诗人的形象蜚声古今的贾岛,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可见一斑.我们从中得到一个启示:一篇好文章的创作需要一个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四年级的习作有这样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三年级的孩子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已经有写一个简单段落的基础,但在意识和行为上对现在正式编入教材的习作训练是存在恐惧心理的.这无形的恐惧来自诸多方面:孩子缺乏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没有生活的实践;父母把作文看成是需要特别解决的难事;教师随意训练,不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部分孩子一听到习作就大惊失色,心惊肉跳.孩子失去了以往的活泼和笑容,哪里还做得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相似文献   

13.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愉悦作业氛围,使作业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天地,使学生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让作业不再是孩子的负担,而成为一种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15.
王慧 《教育文汇》2012,(3):43-44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一直是很多老师感到困惑的难题。如今,在各类公开教学活动中,已难见口语交际课的身影了。因为口语交际课比别的课难上,更难出彩,所以不少老师干脆就避开它了。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问题1、逆反心理强。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都会计较,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上网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生,在大量从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网络这把“双刃剑”的伤害。据北京市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该市中小学生上网比例高达81.3%,其中56.9%的同学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的失误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任何一点点的错误或疏忽,都有可能使孩子受到伤害,造成令人追悔莫及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在读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我尝到了二哥打我的滋味。起因是懵懂无知的我让伙伴代自己抄写了一行“a”,结果被二哥发现了,后果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性格原本就较为内向的我就这样开始了害怕二哥的经历。我读三年级的时候,二哥中师毕业了,分在离家不是很远的一所学校。父母让我跟着二哥读书。从自己内心来说,我很不愿意,可父命难违,我不敢做任何抵抗就只好委屈地同意了。原本就很怕二哥的我,每天都是由二哥骑自行车带着我去上学,坐在后座上的我总是没有一句话可说,加之二哥本就不苟言笑,这让我愈发感到害怕,如坐针毡。在二哥的学校,我因为害怕,时…  相似文献   

20.
长年在教育第一线工作,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现在的孩子痛苦多于快乐。社会竞争的背景、升学的压力,父母殷切的期望,使孩子们从接受正规教育的那一刻开始,就被迫强行长大。随着知识增长,学业进步,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却没有同步丰富起来。相反,因教育忽略了对他们心理健康和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关注和引导,部分孩子出现了某些“情感荒漠化”、“性格冷漠化”的倾向,他们疏离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舍去所有的兴趣爱好,一味追求高分和升学,性格逐渐孤僻。怎样才能使孩子保持好奇活泼的天性,使孩子真正充满激情?时代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