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的一大特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儿童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知结构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式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因此,品德课教学改革十分明显地呈现活动化教学的趋势。品德教学活动化,强调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以动态的课堂教学、开放的活动时空、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提…  相似文献   

4.
尹龙华 《江西教育》2007,(14):44-4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老师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是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各种形式的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只有精心设计、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以自己在小课教学中的活动教学方法谈一谈体会。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材;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材。据此,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依据教材内容,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这门活动型综合课中动起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一、为…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学活动化,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领悟、净化和升华,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只有精心设计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以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括课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力法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生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都是处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凸显课程活动特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挖掘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开展旨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这种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玩”,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周继章 《云南教育》2005,(10):44-4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细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现成的结论去获得道德知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人手,适时地开展各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相似文献   

18.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和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步树立了生活即课堂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一、生活性——让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又能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