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育过程中的非线性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友元 《教育探索》2001,(12):53-54
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教育过程中的内部诸要素之间显现出的各种不确定的非线性关系的形成机制及其表现。章认为,由于教育过程中的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教育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并非必然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生;也很难寻找和构建一个能保证或契合受教育的认识发展的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也无法准确地预测某种教育意图的必然结果;教育活动只是为受教育身心发展提供某些可能的条件,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教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孝”的教育,这在宗族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孝”可以称得上是宗族教育的核心。作为宗族教育的核心,孝的教育对于传统中国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建立了自己的专业术语和学科概念体系。但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文艺理论课程和教材,而是通过经学、史学进行教育;或是文人在其著述中传布有关文艺思想;或是通过师徙口耳传授。这一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中国文化绵远久长,也使文学思想、文艺理论普遍而持续地沿续下来。  相似文献   

4.
周秋光 《教育史研究》2002,(2):66-71,96
湖南近代教育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快速;二是办学的类型与形式多样,但又偏轻偏重,极不平衡;三是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仍在湖南士子身上发挥作用;四是体现了一种湘人对于新式教育的不断探索精神。湖南近代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湖南和中国培养了大批经国济世的人才;二是铸造了一种地方人文精神,提高了湖南自身的地位和品位。  相似文献   

5.
苏振兴 《教育探索》2003,(11):25-27
加入WTO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平等和民主观念与教育法制观念方面,表现在教育标准国际化和学生素质通用性方面。加入WTO虽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也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挑战。加入WTO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思路是:(1)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2)促进教育迈向世界;(3)探索教育市场化;(4)着力于教育创新;(5)推动教育管理标准化;(6)提高教师队伍素质;(7)树立终身教育观念;(8)发扬优秀民族化传统,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盲是一种生理差别,中国三代对盲人的认识是客观的,古汉语的字词及史料蕴含了丰富的盲教哲理。古汉语对目盲名称有不同的字词,常见的就有二十多个,从中可窥见中国三代盲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古汉语对致盲因素也列有不同字词,以说明疾病各类、外伤原因,从中可了解中国古代盲人失明的医学解释和社会意义;古汉语根据盲人的眼睛外观、职业性质及技艺水平划分为三类,各有不同的字词,从中可体会到中国古代对盲人的理性态度及盲人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中国古代盲童教育学理邃密,是有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史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7.
贰 古典教育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文化教育界对过去几十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经过这几年的总结、反思与重新审视,中国语文教育正在拨乱反正,回归传统,古典教育又重新受到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古代诗文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语文试卷也把古代诗文阅读列为重要的考查项目.社会上也出版了众多有关古典教育的普及读物.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得益于历史教育,又对历史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司马迁及其《史记》对历史教育的贡献表现在:1.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治国提供良方;2.《史记》的内容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好教材;3.进步的历史观奠定了历史教育指导思想的基础;4.创新通史体例,确立了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的范本;5.多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引起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完整性、实时性、渗透性、连续性的评价方法,相比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禀赋的不同,看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发展。通过研究其内涵特点和理论依据,发现过程性评价与中国古代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甚为相似,可以说,过程性评价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传承,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书院,中国古代特有的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集教学、藏书和祭祀三位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也是私学的制度化,它与政府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两大教育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随着清末改制,古代书院实现了成功转型,走完了它几经曲折的艰难历程,步入了近代新时期的学堂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教育按时代分可以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三个部分。古代教育,是重道德修养,而轻社会实加;现代教育,是重社会实践.而轻道德修养;近代教育,却并不介于两者之间.既不重道德修养,又不重社会实践,只重知识灌输。  相似文献   

12.
礼乐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教育最为重要的源典著作,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厚人伦,美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明美刺,倡温柔。《诗经》不仅对先秦人们的家庭伦理、言语行为、政事外交、文化交流影响甚巨,同时也对后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革新家。他顺应时代的要求,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革新了教育制度;他“删诗书、定孔乐、修春秋”,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材料,革新了教学内容;首倡分科教学,主张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他在近五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遗产。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与他的进步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教育文化中,牧猎与农耕混合型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中间型的过渡教育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北方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北方古代民族接受先进中原文化的一种矛盾心理。但它为中华教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非连续性教育及其价值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非连续性教育及其表现形式(一)非连续性教育的内涵非连续性是相对于连续性而言的;非连续性教育是针对连续性教育而提出的。按照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O·F·博尔诺夫(OttoFriedrichBollnow,1903—1991)的思想,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妨碍人的正常发展的困难和干扰,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关注那些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而同时应当积极关注这些妨碍人的顺利发展的困难和干扰因素,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帮助青少年战胜这些妨碍因素,使教育产生其应有的良好效果。这种为应对和处理妨碍生命正常连续发展的非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教师角色行为与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教学与管理》2009,(12):129-131
“教师”是与社会和教育发展密切联系的重要社会群体。在我国古代,教师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伦理功能和教化功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近代,随着教育的制度化,教师呈专业化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一是多功能性;二是专门性;三是高素质性;四是发展性。  相似文献   

17.
丁荣金 《师道》2005,(2):17-18
中国的教育可以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三个部分。古代教育,是重道德修养,而轻社会实践;现代教育,是重社会实践,而轻道德修养。近代教育,却并不介于两之间,既不重道德修养,又不重社会实践,只重知识灌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在整个文化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历代帝王的重视和科举考试的要求,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古代书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当代的书法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现代历史大变局中的中国教育文明研究,要义在于建构一种国家教育文明的叙事与分析框架,进而在历史与现实、成就与趋势的多重尺度中认识中国教育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历史大转型进程中,古代中国教育文明发生断裂,中国教育文明迈向现代化重塑新方向并迎来三大历史机遇,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行动纲领的科学确立,成为主导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崭新理论动力与意识形态基础;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教育基因延续、转化与重组,构成了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内在历史动力;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伟大教育变革运动,成为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根本实践动力。在此历史进程中,逐渐创新凝结出现代中国教育文明的基本方向,主要展现为服务国家、人民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国家教育价值秩序建构,现代道德知识为中心、多元知识形态交叠共生的国家教育知识秩序建构,疆域为坐标、多重空间开放融合的国家教育空间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20.
论儒学与中国古代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数学有其自身发展的一面,但它又是在中国传统思想这块园地里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其兴衰成败的每一过程,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表现出中国数学的独特风格。本文从数学思想史和数学教育史的角度,就儒学对中国古代数学教育、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影响,拟作一些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