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夫子信仰在中国形成以后,随着华侨出国也传播到海外,并且在华侨华人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朝鲜、韩国甚至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等地都建有奉祀孔夫子的庙宇;在印尼华侨华人社会传播过程中,曾有孔教会与三教会出现,为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章详细分析了广泽尊王信仰在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海外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情况,认为由于广泽尊王信仰是中国传统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海外华侨华人中间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如下的作用和影响:(1)寄托对故国家园的深厚感情;(2)弘扬中国传统化;(3)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江户初期,日本社会迎来相对稳定的时代。而此时中国战乱频发、明清易代、迁界海禁,包括海商、船主、官吏、士大夫、僧侣在内的大批明末遗民东渡日本,东渡时间持续几十年,僧侣东渡甚至持续一个世纪。江户时期旅日华侨华人传播先进的文化与科技的活动包括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播佛学经义,推广科学技术和丰富日常生活等4个类别。旅日华侨华人成功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因有三,一是江户时期旅日华侨华人带去的是明朝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二是兼容并蓄的思维和开放包容的胸襟,三是融入当地社会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华侨华人美术研究中,移民意识是解读华侨华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漂移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涵,移民意识决定了华侨美术既有"传统性"又有"异域性"的文化特征。华侨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异域性、漂移性相结合的独特的美术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融合是故国文化基因与移民意识相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美术形态和西方美术形式意韵的融合。华侨华人美术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强化国家文化影响,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广东是我国最大侨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华侨文化,具有中外文化融合的特点和优势,除在侨乡传播以外,主要通过人员往来、语言文字等方式,向海外传播思想、饮食、风俗、娱乐、教育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鸦片战争之前,其主要向东南亚传播,战后则广泛传播全球,在各个领域,留下深刻的印记和影响,并建立以唐人街为代表的文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久居海外 ,大多长期置身于资本主义社会 ,了解、熟悉资本主义各项经济制度的内容和运作机制 ,有的还积聚了一定的资金 ,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或经营管理的知识 ;同时 ,他们又都有着报效祖国、帮助祖国早日富强的诚挚愿望。上海所在的东南地区 ,清末民初社会变革步伐最快。其间 ,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 ,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8.
论文主要探讨全球"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对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汉语热"所展示的丰富内涵,即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实际上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7,(7):11-16
华侨文物研究与梅州华侨华人研究都分别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同时存在不同的问题,如华侨文物在定义、鉴选、分类、定级等方面尚无定论,梅州华侨华人研究则由于较少借助实物的支撑缺乏实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的研究相互补充、相互推进,通过利用各自的研究成果来补充对方的不足甚至空白。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华侨华人宗教化的世俗化、传统宗教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对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化与现代化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中对华侨华人宗教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命运与前景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进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华侨华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与新西兰人民并肩作战,同时大力支持祖国抗日战争,显示出对侨居国的无限热爱和情系祖国的赤子之心。在侨居国,他们参军服役,与当地民众携手抗敌,不惜牺牲生命;侨农组织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支持盟军反攻作战。面对祖国抗战的严峻形势,他们第一时间整合华人社团,办刊办报宣传时事,激发华人群体的爱国热情;组织持久募捐,且人均捐款居世界华人之首,为祖国抗战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新华侨华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面对于女教育的现实却承受着艰难的抉择:如何让生活在日本的子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和品德,成长为中日文化兼通的人才,这不仅是新华侨华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应引起国内相关机构及学术界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菲华社会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社团社会",社团数量多,参加社团的人数也多,社团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随着菲华确定了"融合于主流社会"的新方向以及新移民的大量涌入,菲华社团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以往缘于政治分歧的冲突缓解,而名利之争凸显出来;新移民在社团中的影响力增强。但目前菲华社团依然面临不团结及后继无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妈祖信仰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具有道教性质,但也表现出某些佛教色彩。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活动,在很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也日趋频繁,他们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和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华侨华人在经贸、文化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促进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高。中国应开展软实力与华侨华人学相结合的研究,加强侨务和外交的合作,追求中国与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多赢的局面,为中国崛起服务。  相似文献   

18.
19.
梁启超的华侨华人研究运用了统计分析方法,注重对资料的多渠道占有与利用。他的研究表现出学术研究服务于现实的特点,拓展了晚清时期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领域。他提出了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殖民观",对民国时期的华侨华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也推动了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质的思考,他的政治思想从一度倾向革命转变成主张开明专制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经济的起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独立战争时期(1945—1949),由于出现两个对立政权和两军对峙的动荡局势,战事频仍,日本占领时期破坏了的经济还来不及恢复,又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影响所及,华侨经济在艰难中缓慢恢复。第二阶段为苏加诺执政时期(1950—1965),由于印尼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反帝、反殖、反分离和平衡国内各派政治力量上,对国内经济采取集中控制和半封闭式的发展战略,经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排斥和打击华侨华人经济,影响所及,华侨华人经济发展滞缓,步履维艰,资金动荡游离。第三个阶段为苏哈托执政时期(1966年迄今),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印尼政府将注意力转到国内经济建设方面,大量吸收国内外资金发展经济建设,对华人经济转为采取以利用为主、限制为辅的政策,华人经济在印尼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一批新的华人大企业家及企业集团,不过,从整体来看,华人企业大多数仍以中小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