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接受对象,先经验与审美净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西主文艺理论家,特别是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建构自己理论的主要依据,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几个范畴上的基本看法,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内涵,并与西方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印证,对比,指出了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项睿 《华章》2011,(10)
长期以来,儿童文学翻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但相关的翻译研究却始终处于文学翻译研究系统的边缘地位,由于目标读者的特珠性,如何让读者更好地接受与理解作品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课题.有理论家提出将读者放到中心位置,从而接受美学作为一个新视角开始被用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它的确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3.
对读者需要的重视是翻译中引入接受美学后的重大变化之一。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是翻译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习语作为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在翻译时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习语中读者接受下的翻译策略的运用,指出翻译的目标应是实现译文与目标读者的接受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陈琪 《培训与研究》2009,26(6):121-123
对读者需要的重视是翻译中引入接受美学后的重大变化之一。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是翻译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习语作为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在翻译时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习语中读者接受下的翻译策略的运用,指出翻译的目标应是实现译文与目标读者的接受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空白”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鉴赏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像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李贺诗歌的接受在中晚唐就达到了高潮,到了宋代,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读者对“长吉体”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长吉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此时被载入文学史.元代李贺诗歌到达接受顶峰,这与贺诗引起同时代读者的共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明清两代贺诗从被贬斥“不入道”到被公正客观地看待,是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心态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接受理论和知音论都将读者和文本的意义相联系,都强调通过文本的作用产生古今对话.但是很明显接受理论和知音论在时间维度的表现又是不同的.从读者角度来看,接受美学是通过共时性而产生作品新的意义,而知音论却呈现出历时性特点,以当下为起点寻求作者原意.而从文本意义的角度,接受理论中文本意义的累积是靠历时性不断积累的,而知音论中文本的意义却是作者创作完成后就已经产生并固定下来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此二者呈现出的两条不同的时间线索,探究这两种同样从读者认知出发的理论所具有的不同时间性特征,顺从时间性的角度反观接受美学和知音论中的主体间性与主体性,对这两个理论的存在中所涉及的时间性进行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艺术作品的存在和意义构成中的作用,读者具有参与文学作品创造的权利,其能动性、创造性的接受使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得以充分表现。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要重视读者的地位,充分发挥读者的接受理解潜力,其中包括要关照到读者接受者的社会习俗问题,地域文化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以及文化空缺或文化冲突的情况等。  相似文献   

10.
从观众接受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洪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戏剧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两次转变,来探讨戏剧创作应怎样把握时代的脉搏——民族审美心理,以期给现代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提供一种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中心地位。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承认了译者的翻译实践。同时,译文读者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译者实时的翻译实践激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其历时地对原文的的选择和译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是读者的能动作用也存在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跨文化翻译和传播不再是一个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是译出语与译入语国家文化审美观与价值观的传播、交流与接受的碰撞。因此,城市宣传资料英译要体现对受众文化接受期待维度的关怀。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城市旅游宣传片中对译文读者语言习惯、文化差异、审美习惯的关照,从而帮助译文受众更好地了解莆田,同时也更好地宣传推广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与《吕氏春秋》同属杂家流派著作,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是融贯儒道,立足百家.本文谨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淮南子》中的音乐言论进行思辨性的考量,专从接受美学角度探微寻隐,从艺术生产过程中的三大节点创作主体,艺术作品,接受主体出发,对于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个人主体性的彰显,艺术作品塑造成功后的艺术化包装,接受主体在艺术接受时固有的期待视野及审美态度都有不俗的见解,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开后世接受美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14.
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收集一千六百多种植物的中名、英名以及拉丁学名,建立了小型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植物名称翻译进行了简要分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植物名称翻译中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译者为了使植物译名与读者形成"视野融合",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了对读者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观照,其中积极的读者观照有利于提高植物译名的接受性,同时促进花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建南 《考试周刊》2011,(80):43-44
语文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有着特殊作用。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夏目漱石的读者欣赏理论和姚斯等的接受美学,是两种重视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但由于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它们对读者作用的具体认识存在着差异,前者认为读者对作品进行的是被动接受,后者则强调读者对作品的能动创造。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自从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强调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论文旨在概述伊瑟尔接受美学观中的隐含读者观点和文本召唤结构中的文本空白论。文本空白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普遍的,是文学作品取得读者认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渎马原的小说,就会感觉到他在时时打破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或者情节的发展逆转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挫折,或者故事的表象把汝者的阅读期待引向真相的对市面,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悖论,结果往往是对完满和美的毁灭,就如现代派大师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派影响的结果,它能够满足读者们的求新求异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对完满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期待视野,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古典诗词语言具有模糊性,诗词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诗词意象更是如此。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人类对红色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和认知基础,借对中国古典诗词红色意象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隐喻是对诗词意象的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更是一种审美创造。与此同时,也印证了语言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 ,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 ,承认了译者的翻译实践。同时 ,译文读者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译者实时的翻译实践活动中 ,而且也体现在其历时地对原文的选择和译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但是读者的能动作用也存在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