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相传古代人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脸谱)来实现变脸,从而抵制野兽吓跑入侵者。川剧变脸如此充满神秘色彩,而当代青少年对川剧了解甚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引入川剧,可以让课堂更加有趣、生动。  相似文献   

2.
川剧与宋以来民间说唱文学表演的繁荣有莫大关系,从说唱文学源流及其表演形式的戏曲化演进,尤其是明清以来四川的社会环境,各种地方文化的交融,各种说唱形式的深度融合,又兼以四川本土从未消失的民间说唱传统,从而诞生了近代川戏。清楚二者源与流,交与合,可以认识一个大类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定型在于多方因素的合力,认识川剧源流在说唱文学,提示后人重视川剧这一民族艺术菁华。  相似文献   

3.
<正>川剧是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川剧表演里最重要的特技就是变脸,表演时以快速的动作改变角色的脸色或面容,以揭示角色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把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得形象具体。川剧变脸是揭示剧中角色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中,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川剧是以四川为中心而覆盖西南地区的最大的地方戏,在川剧音乐中高腔尤其最有特点,其曲牌丰富,不仅包括了南、北曲的曲牌名,也还有自己独创的曲牌,数目达数百种,对川剧高腔曲牌研究,对戏曲音乐的特点、现状及其发展和现代音乐创作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变脸,本是指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的绝活,最早见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夸张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  相似文献   

6.
去年暑假,爸爸带着我参加他的同学聚会,我们几十个人一起到四川一游。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丑戏——皮筋滚灯。据介绍,川剧绝技皮筋滚灯是川剧中久负盛名的小丑戏。它讲述自夸子第皮筋因赌博成性受到妻子责罚的那一次,我终于观看了这场精彩的川剧表演。音乐响起,演员闪亮登场,他们刚一推开门,我们就被那滑稽的打扮给逗乐了,全都哈哈大笑起  相似文献   

7.
李佳 《当代职校生》2010,(10):20-23
精彩绝伦的川剧变脸,通俗与民族唱法交融、颇有难度的歌曲《好一个都江堰》,两个具有四川特色的节目让在座的评委和观众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8.
《俗文学丛刊》第101册[1]所收录万卷堂木刻本川剧剧本《南华堂全本》与《庄周试妻》是"庄子戏"的一种,在继承前面"庄子戏"的故事之时,突破已往单向主题,融修仙得道与试妻主题于一体。且剧本对川剧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亦富有四川民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主腔分析法对川剧代表曲目《七姬思凡》的旋律形态进行分析,得出该曲目中两个基本主腔旋律及变体,并对其核心音调、基本旋法、旋线等因素进行描述归纳,从形态学角度证明川剧的旋律确在弋阳腔与昆曲音调基础上结合四川民间音乐旋法旋线及节奏等因素,具有多地域音乐混合特征,并认为此现象形成是移民文化与巴蜀地域文化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主腔分析法对川剧代表曲目《七姬思凡》的旋律形态进行分析,得出该曲目中两个基本主腔旋律及变体,并对其核心音调、基本旋法、旋线等因素进行描述归纳,从形态学角度证明川剧的旋律确在弋阳腔与昆曲音调基础上结合四川民间音乐旋法旋线及节奏等因素,具有多地域音乐混合特征,并认为此现象形成是移民文化与巴蜀地域文化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戏曲剧种众多,目前尚存的大约就有一百二十余种,它们的剧本,表演、化装、舞美等均大同小异;而唯一能加以区别的只有音乐——唱腔以及伴奏方式。川剧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剧种,全在于四川方言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从而形  相似文献   

12.
对川剧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心和保护,也能为川剧改革与发展提供较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川、渝一部分大学的抽样发现,作为川剧,不仅是一部分川、渝籍大学生喜欢,生活在其他地区而只要在川读书的大学生也有不少人喜欢或是较关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川剧表演手段,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让川剧经常与人们、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亲密接触",让他们认识川剧、喜欢川剧。  相似文献   

13.
前言     
川剧,是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乾隆年间起,昆、高、胡、弹、灯等剧种和当地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经常同台演出,逐渐形成共同风格,清末统称"川剧",表现细腻、幽默,有完整的程式动作。分各种流派,传统剧目现存二千余个。广泛流行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及相邻地区,有着近两亿的观众、根底深厚。有众多从事此项艺术的人和我一样为其奋斗了一生,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为这朵艺术之花增辉添彩。  相似文献   

14.
川剧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育人功能.四川省双流县东升小学以“朝阳东升,生机勃发;乐于进取,志在创新”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开展川剧“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扬特色”的“三进一出”研究.遵循普及性、实践性、常态化、发展性原则,构建了传承川剧文化的“三进一出”整合操作模式,包括:川剧文化进校园:川剧精神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川剧文化进课程:构建“蜀之韵”川剧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川剧文化进课堂:整合与渗透并举;形成了川剧文化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戏曲博大精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遗产。川剧作为受众最多的地方剧种之一,现在能见到的剧本,最早是明代杨慎的《太和记》,但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档。现在能够见到的剧本,主要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可能创作于明末而发现于清初的送刻稿《破梦鹃》杂剧的发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断档的遗憾。《破梦鹃》完整的剧情、丰富的内容、全套的曲牌,对于研究川剧历史,研究明末清初四川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川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全省,远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形成于清代中叶。它是由高腔、昆腔、胡琴(即"皮黄")、弹戏(即"邦子腔")和灯戏(山歌小曲、民间小戏)五种声腔综合而成,其中以高腔为主。川剧的剧目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阳翰笙与川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阳翰笙自幼受到川剧艺术的熏陶,在思想和创作上受到川剧的影响,对川剧的执著与眷恋使他十分关注川剧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振兴川剧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四川教育》2014,(9):29-33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进程中,以地域区划为派别来标示,四川几乎没有遗漏,以三星堆文化隐喻的古蜀文明位列华夏文明的基座,以“资阳人”为代表的古蜀先民的生活轨迹呼应着“北京人”的山洞穴居.各类文化也不乏四川的席位,譬如戏剧,与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等并列的川剧;譬如菜系,名列粤菜、杭帮菜等前茅的川菜.至于历代文学中,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作家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9.
川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曲种,具有极强川渝地区的地域特色文化,但在丰富的娱乐发展环境下,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川剧文化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是发展机遇。为实现川剧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对川剧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需积极地寻找正确的川剧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川剧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目的,需要及时的把握机遇。将川剧脸谱等符号信息化,加强文创产品的研发,将川剧的文化精神与产品相结合,建设完整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川剧文化创意设计产业链,实现川剧文化在新时期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川剧艺术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展川剧艺术,对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川剧艺术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而在当代,数字插画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兴起,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将川剧中艺术元素运用在数字插画创作中,将能为川剧艺术在当代提供一个新传播途径。其中川剧艺术中的角色造型元素是川剧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通过以川剧艺术中角色造型元素为切入点,研究川剧艺术元素在数字插画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