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冬冬 《教育》2022,(7):95-96
孤独症儿童一般社会认知弱,共同注意力发展慢,比较敏感,一点小小的变化就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灵遭受重创,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园融合教育就是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一个以普通儿童为参照群体,在普通儿童的榜样和示范作用的影响下,发展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模仿能力,调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理解潜力,使孤独症儿童在情绪表达、社会行为、注意力和...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了奥尔夫音乐疗法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运用中,运用奥尔夫音乐疗法中的语言训练、律动训练等对8个孤独症儿童进行实验研究,将这些患儿实验前后的评估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奥尔夫音乐治疗训练是改善孤独症儿童各方面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很多孤独症儿童到了语言发展年龄却仍无口语出现。口语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有特殊意义:口语的出现,能促进孤独症儿童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能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人和环境对他们的要求,感知自身和他人的情感感受并表达自身的需求,促进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更好地被社会理解和接纳。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孤独症儿童教育中,人们通常更多地关注他们书本知识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不足以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和适应社会。我们希望把对社会规则的认识、责任感、道德判断力、自我认识、性别社会化、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伴关系、情绪感情的表达、自我控制能力等内容加入到我们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孤独症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对外面的一切漠不关心。他们即使外表正常,但是言语和交际方面的障碍阻碍了他们进入社会群体的道路,怎样帮助他们克服言语交际方面的困难是帮助他们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并提出在言语方面的帮助措施,以探讨对这一残障儿童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儿童对社会刺激的注意行为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对眼睛注视的定向注意和联合注意受损。回溯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婴儿期就表现出对社会刺激如面孔、名字等的注意损伤。然而采用空间注意线索化范式,发现既有证据表明他们能对眼睛注视线索发出注意定向行为,也有相反的证据。孤独症儿童联合注意的缺损主要表现在,不能对他人的社会指向做出反应,也不能主动发出注意分享行为。文章回顾了孤独症儿童对眼睛注视线索引起的注意定向的研究,分析了结果存在矛盾的可能原因,列举了他们在联合注意缺损上的主要表现,并总结了与其社会性注意相关神经基础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可充分利用孤独症学生的视觉学习的优势,以绘本为载体,尊重差异,促进个性化发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孤独症学生的认知、语言理解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常听家长们抱怨说,不知该怎样对待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不理人,叫不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进行沟通就很困难。要想与患孤独症的孩子沟通,必须想办法与他接触。刚开始与孤独应患儿接触的时候,皮肤接触会起很重要的作用。但要想全面改善他们的自闭症状,还需要尽可能地对他们进行社会化训练。  相似文献   

9.
培养积极的身份认同能对普通人群的精神健康产生重要作用。近年来,身份认同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也逐渐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对国外有关孤独症患者身份认同及其对精神状态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显示,由于长期处于社会污名、排斥等负面境地,孤独症群体的身份认同水平普遍偏低,这导致该群体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精神状态。帮助孤独症群体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能够有效改善他们的精神健康状况,并提升他们的社交意愿和水平,这需要包括媒体、教育者、家属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所有残疾儿童应该接受免费的且适合他们需要的义务教育,为此特殊教育越来越细化,扩大了特殊教育实践的范围和特殊儿童的类别,在特殊教育对象中出现了一个一直被社会遗忘的群体——孤独症学生。孤独症学生的教育转化不是以治疗为中心,而重  相似文献   

11.
周航 《新教师》2022,(3):19-20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根据专业定义,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精神障碍.孤独症患者很少与人交流,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们无关,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似乎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相似文献   

12.
我眼中的孤独症儿童和孤独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眼中的孤独症儿童 这里说的不是孤独症的定义,而是我们对孤独症儿童的直观认识,孤独症儿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经过长期的研究,我们认为,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是渴望自由和爱的人,其程度更甚于普通儿童,但他们不会主动明确地提出要求,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焦虑与不安全感,不知道谁能帮助他们,也不相信有人能帮助他们,因此这种恐惧不安造成了他们频频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如见到生人就躲和跑;总喜欢持有同样的东西,只有这样才安全;在情绪不好时若家人再提要求就尖叫、自伤、扔东西,  相似文献   

13.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展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功能障碍、人际交流障碍、行为和兴趣刻板,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并影响家庭、社会功能的一种新型疾病。国内外经验提示,对抗孤独症,仅仅靠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努力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重视,并尽快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广泛调查分析基础上,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孤独症儿童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策略和方法,首次提出"孤独症儿童三级立体式社会支持体系模型",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对孤独症康复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理论、实践和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是全国最早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教育的学校。由于孤独症儿童情感、交往紊乱,在精神上存在较严重的障碍,大部分不能到普通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如何使孤独症儿童的障碍得到矫正补偿,使他们能够尽快、尽早地融入社会,已成为长期困扰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一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校率先进行了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康复训练。经过近20年的实践,我校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教育领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模式,并将该训练模式通过师资培训推广到全国。同时,我们以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为突破口,促进了培智学校早教课程改革的研究,探索了培智学校开展早期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类型 孤独症儿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根据他们各年龄段表现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进行归类.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特征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交往缺陷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特征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有关孤独症儿童社会性特征的相关研究,并分析、探讨了孤独症儿童社会性特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大陆缺乏孤独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量表,本研究改编并检验适用于大陆孤独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量表,使修订后的孤独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条目表述适用于评估大陆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水平.通过对中国特殊儿童评估与干预平台(ALSOLIFE)上注册的650名自闭症患儿父母,在知情、同意且确定其儿童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前提下施测,并以亲职愁苦量表和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作为校标,检验其校标效度.在2周后,对样本中的60名孤独症儿童家长再次施测该量表,以评估量表的重测信度.结果显示修订后的孤独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评估中国大陆孤独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54名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或母亲进行测量,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与常模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得分也无显著差异;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父母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推荐理由他们是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像星星般纯净,也像星星般冷漠,虽然不聋不哑,却不愿意跟人交流,他们的怪异和无理取闹常常让我们大跌眼镜……原来,孤独症儿童的世界我们真的不太懂。本书作者从一个儿童青少年孤独症协会负责人和一个孤独症儿童母亲的角度出发,研究探讨当下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孤独症问题,聆听并记录有着相同经历的家长的心声,并且将自己的养育经验分享给这些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发现,学前教育阶段对孤独症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神经元代偿功能在此阶段通过各种有益刺激能够发挥其有效作用。然而,目前针对学前阶段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仍较为少见,融合教育成效整体偏低。因此,为了更有效、持续地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基于一所幼儿园内8名不同程度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康复案例,总结了学前阶段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适宜性策略:适宜性环境创设,“幼儿园—家庭—康复机构”同步干预,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这些策略为孤独症儿童顺利进入小学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促进孤独症儿童的优势发展,提升他们的弱势能力,减少行为差异,增强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