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荔湾区位于广州市区西部,是著名的粤剧之乡、中医之乡和游泳之乡.荔湾教育基础深厚,早在清代,西关的私塾、书院和学堂就闻名遐迩.建国以后,荔湾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先后获得"广东省普及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等多项荣誉,被评定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和广东省信息化试点单位.  相似文献   

2.
王博 《教育》2014,(28):71
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处于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大汇合、大变革的交错点。新式学堂产生以前,教学主要是在各类官学、私塾和书院里进行。在广大民间私塾,课程内容主要是初等程度的读书和识字,教材主要是“三百千”;而在官学和书院里,所教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讲究的是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不断涌现的教育期刊新式学堂产生以后,特别是清末推行新政后,普通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班级授课制建立起来,近代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起来,教学方法彻底革新。作为中国第一本专业教育期刊《教  相似文献   

3.
以《大公报》资料为主,对民国初年天津私塾改良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民初天津的私塾改良的重点是对塾师的改造,通过设立私塾改良会、私塾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传授塾师教育改良之法,还不定期举行甄别塾师考试,对于合格者发给设塾凭证,不合格者取缔;同时,对于成绩有优秀的私塾认定为改良私塾;通过对改良私塾的训练指导,再认定成绩较好者为代用学校,从而最终实现化私塾为学堂。  相似文献   

4.
提起私塾,也许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起鲁迅文章里的"三味书屋"。这所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和其他私塾一样,其实都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往往需要靠地方上的大户、善人去举办。在小说《白鹿原》里,族长白嘉轩兴办学堂,最初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读书,才推己及人。作为中国古代家庭、宗族或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湖南衡阳人,那个地方开始上学的年龄比较小,一般是六岁,叫做"发蒙"。我还要更早,五岁就上学了。一二年级我都住在家乡农村,学校名叫"萧族小学",校址就是当地的萧族祠堂,与私塾相比,算是"新式学堂"了。妈妈受过中师教育,算是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在学校当了近十年的校长。所以,那座祠堂既是学校,也是我的家。我对老  相似文献   

6.
1904年,"癸卯学制"的公布标志着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发轫。但义务教育体制未能在短期内造成,传统私塾教育形式也未即刻退出历史舞台,近代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二元格局。私塾对义务教育产生了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辅助和补充作用。在新式小学堂没有得到普及时,私塾继续扮演了它普及蒙学的重要角色;在新式小学堂无法满足基础教育需求时,经过改良的私塾对义务教育形成有益补充。其二,阻碍作用。私塾的大量存在,阻碍了义务教育在乡村的普及;私塾改良往往流于口号,无益于义务教育的全面落实。私塾和学堂并存互动的历史,有助于反思和推进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期,新式学堂在国家“求才”与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被注入乡村社会,却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受到乡民的回避、抵制与抗拒;私塾在草根社会则以其极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受到乡民的青睐。乡民对待私塾与新式学堂的不同态度,是他们对教育现代化努力阙失的回应,是他们受教育权遭遇剥离的“理性”抗争。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上海一所全日制私塾式学堂"孟母堂"被紧急叫停。该学堂的举办方绍南文化读经推广中心成立于1999年5月,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成员机构。该中心以提供中英文读经教育的师资培训及其资料为主要职能,把读经作为一项运动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教育改制的大背景下,清末粤东旧式的韩山书院虽然几经周折,但最终从名实上完成了从书院到学堂的蜕变。今赖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清末《岭东日报》等报章与档案,得以揭示其清晰的演变脉络。惠潮嘉巡道褚成博于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将道属的韩山书院改办为新式师范学堂,初名为"韩山师范学堂"或"潮州师范学堂",最终官方才定名为"广东省惠潮嘉官立初级师范学堂"。  相似文献   

10.
王玫 《山东教育》2011,(15):24-26
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国学"热,有的地方还办起了"国学"学堂、现代"国学"私塾,让幼儿读经、以"文"化人,甚至还出现了以幼儿吟诵"国学"诗篇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尺的盲目追风现象。如何思考国学传承与现代教育接轨的问题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怎样实现教育过程中的有效传递?在我园历时七年的专题研究中,我们以"四个创新"为准则,与教育实践密  相似文献   

11.
郭倩 《下一代》2013,(7):4-5
刘伯承是家中长子,父母亲都盼望他长大成才,所以他刚满5岁时,父亲就跟母亲说:"孩子不小啦,该上学堂啦。"母亲赞同:"是啊,有书不读子孙愚,日子再紧也得供他念书。"于是,刘伯承被送进了本村的私塾。起初,他并不好好念书。每天,他来到学堂,摇头晃脑、稀里糊涂地大声  相似文献   

12.
私塾在山东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至清末,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发展,私塾的衰落无可避免。一部分私塾经过改良,在形式上向新式小学堂靠拢,而绝大多数私塾,仍以原有的旧姿态广布乡野,与新式教育相抗衡。私塾的存在,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阻碍了山东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冯永刚 《中国德育》2014,(18):64-65
正据报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是广东某国学馆"女德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目前这类学堂日趋升温,从北京、山东、河北到陕西、广东、海南,遍地"开花"。面对风靡全国的"女德学堂",我们究竟是欣慰,还是忧虑,抑或无助?对此问题的回答,我们既不能一厢情愿地凭借自己的主观偏好给出定论,亦不能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而人云亦云。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15.
<正>编者按翻开河北近现代教育史,令人心存敬畏和感慨:从清末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到民国时期推行"壬戌学制",最早实行中小学六三三制,再到20世纪90年代,唐山市在全国率先普及高中教育,2009年全国首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邯郸召开……近年来,河北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常态:低投入高产出的成本优势;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广州的孩子多是进私塾,即俗称"卜卜斋"念书.开学时间是农历十月至十二月的冬季,也称"开冬学".入学年龄在六岁左右. 上学前,家长得自备台椅,提前搬去私塾,由先生安排位置. 开学前,家长要为孩子摆"开学酒",赴宴的亲友送些文具,如纸、笔等给孩子作礼物.  相似文献   

17.
长沙市明德中学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胡元倓先生于1903年创办,是湖南省最早的新式学堂,有着辉煌的办学历史。1904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张继、陈果夫等在明德学堂创立"华兴会",明德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1917年,全国评定十所基础教育最佳学校,明德位列榜首,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手书"成德达材"制匾赠给  相似文献   

18.
赵青  钟庆 《教育文化论坛》2015,7(1):119-127
夏同龢的宪政理想是"普法于民、建设法治国","广兴法政学校"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他最早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最早学成回国创办法政学堂。他选择广东是因中状元后曾到广东,并结交进步人士;两广总督岑春煊极为赏识其才华,且是故旧。他筹集大量资金建校舍,招募法政速成科优秀留学生及日本学者任教员,招收普通士绅入读。师生中有大量同盟会员从事革命活动,办进步期刊。对"问题师生",他设法保护与营救,师生中产生许多影响广东乃至全国的人物。广东地方自治研究所设在法政学堂,夏同龢任所长,师资是法政学堂师生。学堂存续六年都是夏同龢任监督,在各法政学堂中担任监督时间最长。夏同龢对学堂及广东的作用被低估。  相似文献   

19.
1902年,直隶天津府获准创建"工艺学堂",转年升级为省办"高等工业学堂",确定以培养"工艺上之人才",毕业后"能任教习、工师之职,以发明工业"为宗旨。学堂办学以日本大学为模式,聘用多名日本人为总教习和教习,并派学生赴日本留学,是直隶继北洋大学堂建立后的第二所高等学堂,开风气之先。经历国家政局更替和行政区域划分变动,现以跻身国家高校"211工程"建设行列的河北工业大学存世。  相似文献   

20.
某地有个农家孩子,名叫山娃,因为家境贫穷无法上学读书,每天上山打柴,路过学堂时常偷听私塾老先生讲诗文。私塾老先生为了考考山娃,便指着房上的瓦出了句上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