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探究,是实行新课标后的现今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新高考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热点。那么到底怎样在阅读中探究,笔者不妨结合新考纲对这方面的能力要求,以苏教版必修二《祝福》一文后的一道虚拟想象题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2.
这个标题,缘于我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祝福》一课的感受。平时我难得阅读“教参”。这次回过头再次教到《祝福》,便先从课读起。旧重读,感受颇新。虽然章语言不纯熟、标点不规范,但作塑造的祥林嫂悲剧形象却深深感动了我——一种随着阅历和体验的增加而产生的新的感动。感动之余,忽然想看看“教参”,找找感觉,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1)激活文字,创设意境;(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3)课外延伸,丰富想象力;通过这些途经,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4.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述,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加以反映,深刻显示出当时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迫害,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鲁迅的《祝福》中,所谓的"祝福"并没有表现出祝福应有的积极性,其所提出的祝福实质上是一种寒冷的"祝福",具有一定的讽刺性。本人在阅读《祝福》的基础上,对《祝福》中寒冷的"祝福"进行分析,揭示出小说的深层思想。  相似文献   

5.
《祝福》中有许多悖论.这给阅读分析造成了困难。这种困难有时看起来好像是难以解决的。如,当老师讲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的压迫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按照封建礼教压迫来解释,祥林嫂倒不会死,因为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祥林嫂应该从一而终.而她的婆婆应该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在语文阅读方面,强调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因而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考纲》对“探究”这一阅读能力层级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7.
正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这样一种新理念: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为达到这一课程标准,近几年来中考数学试卷中涌现了大量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新定义"试题。所谓"新定义"试题是指给出一个考生从未接触过的新规定,要求考生现学现用,其目的是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品质。"给什么,用什么"是应用"新定义"解题的基本思路。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类进  相似文献   

8.
小说《祝福》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成功刻画,有赖于文中若隐若现的数字序列,这些数字完整地演绎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一半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正是出于对分为"一半"的恐惧,祥林嫂才去捐门槛的。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课。既然阅读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地"要我读"到主动地"我要读"1、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张。例如:①学过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学鲁迅的《孔乙己》,可向学生推荐《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巩固了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  相似文献   

10.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11.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12.
[孙绍振点评]文勇的这堂课有许多亮点,我只能拣其中比较突出的点到为止。首先,他对《祝福》有深刻的研究,不像某些教参那样,把祥林嫂的死仅仅归结为封建势力,而是尖锐地指出,祥林嫂之被虐杀是没有刽子手的,是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一种传统观念杀死的。  相似文献   

13.
文本阅读水平的高低,离不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选取杜甫的《石壕吏》作为课例对象,展开对古诗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结合《石壕吏》课型特点,研究认为,要想提升学生古诗阅读思维能力,可从四个方面予以展开,即:析"诗言",培养语言分析能力;掘"矛盾",培养对比思维能力;味"形象",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联"文外",培养情感体悟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教《祝福》一法江苏/张华国鲁迅名篇小说《祝福》,虽是短篇,容量却很大。我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是费时(三课时),费力(满堂灌),效微(学生消化不了)。本次教学作了新的尝试,颇为得法。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说:“同学们,读了《祝福》,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  相似文献   

15.
祥林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典型,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张元录同志《我对<祝福>的教学意见》一文(见青海师院《中小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批评有些教师“牵强附会”地制订《祝福》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认识封建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吃人本质”和“让学生体会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反抗典型”,认为在这篇课文里,“既找不出政权、族权、夫权的吃人本质”,也得不出“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反抗典型”的结论。于是,经过“实事求是”地分析,张同志认为“祥林嫂是一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先生的《祝福》采用第一人称以旁观者身份叙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可从全文来看,选择"我"来作为小说的叙述者,似乎在逻辑上有些不合理。"我"与祥林嫂非亲非故,除了她去世前与她有过一段简短的对话,二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祥林嫂留给"我"的仅是"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祥林嫂的故事中也没有只言片语对于"我"的描述。但奇怪的是,"我"却是近乎槁枯的祥林嫂等待了五年,在其临死前唯一想见的人!从逻辑上讲,这无论如何都让人匪夷所思,鲁迅用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能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评价"中要求达到的重要能力。辽宁省特级语文教师姜榕,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典范之一,论文主要从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整体性能力、评判性能力等四个方面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解决学生"阅读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题目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们深深感到,作者将这个悲剧故事命名为“祝福”,真可谓匠心独具,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这里,我想结合作品谈谈对这一命题的看法,希望引起讨论,求得正确的认识。首先,这个题目和作品的题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即以“我”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祥林嫂的悲剧。而“我”的全部活动都发生在鲁镇准备“祝福”和举行“祝福”大典的时候。他与祥林嫂的相遇,他得知祥林嫂死去的消息,他对祥林嫂半生遭遇的回忆,都没有离开“祝福”这一特定的环境。其次,“祝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祥嫂悲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祝福”是  相似文献   

19.
探究本指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200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中增加了第六层级(F),即"探究能力"的考查,于是"探究题"就应运而生,当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省自治区高考卷都在现代文阅读中设置了"探究性试题"。江西省今年迎来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所以也增加这一层级。从江西省3月份公布的考试说明来看,探究题将会放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板块中考查。这里的文学作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题材,结合实际,江西省应该将探究能力的考查放在小说或者散文阅读题中。  相似文献   

20.
自2009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新《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这一能力层级中,设置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并且一直沿用至2011年.自当年新《考纲》出炉后,笔者就认为“作者的创作背景”并不适合在高考试题中“探讨”,几年来,笔者的这一看法愈加坚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