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的作用。寻遍整部《论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句,竟达16处之多。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这句话主要要理解好两个字:周、比。"周"是"团结、合群"的意思;"比"是"勾结、搞帮派"的意思。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君子和小人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一百零七次,小人二十四次。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论语》中提到君子小人,多是第一义。如小人的二十四次,用指平民的,仅只四次。以上系  相似文献   

3.
《论语》围绕对"君子"的推崇和称颂展开,准确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解读《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本文以理雅各和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君子"和"小人"英译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犤英译犦Agreatmanhasagoodknowledgeofrighteousnesswhereasameanmanhasthatofprofit-making.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犤英译犦Asuperiormanisbroad-mindedwhereasavillainisalwaysresentful.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犤英译犦Onewhoisfondofhearsaygivesuphisvirtues.4、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犤英译犦Liketheeclipsesofthesunandthemoon,themistakesofasuperiormanareinclearsightofthemult…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中,孔子除了谈“仁”以外,较多谈及君子.虽然各家对《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一章中“君子”和“小人”的关系有多种注释,但总体看来比较相近,大都认为君子与小人以心地、气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在心地、气貌方面不同在于:君子以义为本,以利为末;君子践行仁.  相似文献   

6.
“小人”?它在《论语》中的含义不是被国学家们探究得挺清楚了吗?国学家们总是告诉我们:它是一个与“君子”相对应的、属于道德范畴的概念。的确,孔子常常将“君子”与“小人”对应着讲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女为君子儒,  相似文献   

7.
“三”“九”为什么能泛指多数?学生常这样问我,因为他们接触的文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1)三思而后行(《论语·公治长》)(2)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3)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5)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相似文献   

8.
言过其行     
正子曰:"君子耻言而过其行。"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君子耻于夸夸其谈、言过其行,勉励我们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选自《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9.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德上的思想诉求。通过《论语》中的君子和当代大学生的对比,说明传承儒家文化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德上的思想诉求.通过《论语》中的君子和当代大学生的对比,说明传承儒家文化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的分析,通过对比两书中君子小人的异同,进而对形成两者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孔子为恢复周王朝的礼乐文明社会所提出的"克己复礼"的君子人格,是在位、德、才的基础上将君子小人进行区分的;而《左传》作为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则是史家站在统治者的地位,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为实现国家宗法等级制的稳定而提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当然,《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也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2.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试图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为世人树立行事榜样.并表达自己的思想诉求.本文以“君子”在《论语》中独特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从道德德行、知识、批判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君子在社会生活及个人修养上的主体地位.进而解释孔子的儒家哲学渗透出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曾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1]。在《论语》二十篇中,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全文共计107次。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都是孔子心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唐儒学的典型代表,权德舆很看重君子的道德品行和人格修养。贞元十八年(802)执掌贡举期间所出策问,主要对《易》、《礼》、《论语》等经典做了部分阐释,从而对品行节操和君子风范进行了探讨与评骘。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唐儒学的典型代表,权德舆很看重君子的道德品行和人格修养。贞元十八年(802)执掌贡举期间所出策问,主要对《易》、《礼》、《论语》等经典做了部分阐释,从而对品行节操和君子风范进行了探讨与评骘。  相似文献   

16.
一、把下列各句补充完整,注意书写正确.   1.往者不可__,来者犹可__.(《论语》)   2.君子坦__,小人常__.(《论语》)   3.众口__金,积毁销__.(邹阳)   4.__林愈静,__山更幽.(王籍)   5.__之毫厘,__以千里.(《史记》)……  相似文献   

17.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18.
《论语》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具体表现在:仁、智、勇的内在规定;重义轻利的价值立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修己安民的理想抱负。《论语》君子人格思想是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资源,根源于中国社会发展需求。《论语》君子人格思想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启示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以明确自身“位置”为出发点明确时代新人的人格理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塑造时代新人的健全人格;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涵养时代新人的稳定人格;以国际视野为着力点培育时代新人的现代人格。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该书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论语&;#183;为政》之十二)的通才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20.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