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时同学们普遍重知识性的习题练习(如单项选择),轻能力题(如阅读题),觉得从知识题中可获取有用的知识,以后考试能用上;而能力题对自己的作用不大,以后考试不会重现。产生这种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学们不知道学英语为什么要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有什么好处。现在通过讲这些道理,让同学们了解课外阅读的理,从而能自觉参与该项活动。  相似文献   

2.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依据考纲,根据考点设置问题。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等等。这类题属于表达作用类试题。本文拟就文学作品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每年的语文高考题中,文艺性散文阅读题是必考内容,题多、难度大、分值重,学生觉得难以把握,因而失分率较高。笔者多年执教高三,对这类题作过一些探索,认为这部分内容不管怎么出题都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问的是“是什么”,就是让学生指出一些词、句子或段在文中指代什么或其具体含义;第二类问的是“为什么”,具体地说就是“说说XX词、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或是“XX词、句子或段这样说的好处”等等,我们姑且称之为“作用题”。使学生颇感棘手的多是这类题。笔者认为对这类问题的解答,宜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研读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以“作用”“好(妙)处”设问的题目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然而,由于命题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对其“好处”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凭感觉,任意作答。本文主要以2009年高考试题为例,就这类题型的设题角度和答题方法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出发,对唯一性范围副词"单(单)"进行初步分析。在句法平面上,"单(单)"不仅可以修饰动词性成分,还可修饰体词性成分;在语义平面上,"单(单)"指向多个句法成分;在语用平面上,"单(单)"主要是限制范围作用。文中例句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相似文献   

6.
阅读理解训练是英语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导(Presentation)→读(Reading)→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段落作用题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而解答这类题型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段落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段落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1首段的作用;2末段的作用;3中间段的作用。不管是怎么出题,都可从结构、内容和表达三个角度入手。即答题格式:结构+表达(表  相似文献   

8.
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是向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为例,"阅读"29篇,"阅读题"18篇,"链接"14篇和"Excel"6篇,内容涉及数学史、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信息技术、数学算法等.由于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非教材的正文,  相似文献   

9.
高考现代文阅读,很重要的一点是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其中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察,多年来有一种基本的题型,即“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题型自1998年发端,便屡屡在高考卷中现身,成为高考卷中的“常客”。如1998全国卷第28题:“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有什么作用?”第29  相似文献   

10.
分析2009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它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作答“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不着边际。其实,解答“作用题”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以2009年试题为例,笔者认为,“作用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12.
<正>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等等。如全国卷一《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上海卷《雪天》:"对第4、5段描写大雪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江苏卷《比邻而居》:"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山东卷《四堡雕版》:"请概括第二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湖北卷《头  相似文献   

13.
徐林 《现代语文》2011,(5):155-156
标准化应试的突出表现就是客观题的备受青睐,而"主观题客观化"则一直是应试教育中文本阅读题始终难以摆脱的惯性和惰性思维。这种思维实质反映了一种霸道的应试本能,解题程式的简单化和操作评价的便捷化或许是这种应试思维所能带来的唯一好处。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  相似文献   

14.
夏春来 《考试》2011,(7):27-28
59.细节理解题。根据第二段可知,A、B、C是减少盐摄入的好处。而防止体重增加是减少食物中热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阅读题的“作用题”角度多变,涉及面广。不少考生“临阵”或一筹莫展,或随意作答,得分极低。下面就设题角度及答题方法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元明清白话作品中常见"蒿恼"或"薅恼"一词,"蒿(薅)恼"义为"搅扰,打扰",从《说文解字》及"蒿""薅"的形义关系分析,"蒿""薅"不可能从本身的意义引申出"搅扰,打扰",从而断定,"蒿(薅)"作"搅扰,打扰"义是假借用法;同时,从《广韵》出发,结合古书用例,证明"蒿(薅)"的本字应是"挠"。  相似文献   

17.
一、动词be的形式口诀展示:be动词三变化,am,is还有are,"我"(I)用am,"你"(you)用are,is紧跟"他(he)、她(she)、它(it)"。"我们(we)、你们(you)"和"他们(they)"。全用are来表达。  相似文献   

18.
研讨了"时量+N(P)"中能够进入的N(P)的语义特征--具有过程性或时段性;以省略插入点、"时量+N(P)"作何种句法成分、成分易位应对的情况,具体辨析了"时量+N(P)"有状中与定中两种句法关系;其语用价值是表达的省略、简练性,"时量+N(P)"也有活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数学题浩如烟海,变化无穷,有些"题型各异"却"解法同宗";有些"形式相似(同)"却"解法全非".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形异质同"题,把后者称为"形似(同)质异"题.从哲学角度看,"形异质同"题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解此类题要求我们除去表象,看透本质,由此及彼,寻找问题的共性;"形似(同)质异"题则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解此类题我们不仅要明察秋毫,由表及里,不被"表象"所惑,更要抓住"实质不同"之要害,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就一类"形似(同)质异"题的解法作些辨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103页"复习参考题二(B组)"有这样一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