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日本国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所长滨田隆为团长的日本文化厅访问敦煌代表团于1990年4月12日至16日访问了敦煌研究院。经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批准,自1988年3月起,敦煌研究院与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在敦煌莫高窟开展了小规模的敦煌石窟合作保护研究工作。最近,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指示,可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与日方正式签订合作研究保护敦煌石窟的协议。为此,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樊锦诗率团于1990年2月28日至3月13日访问了日本,就签订协议事宜,与日方有关部门初步进行了谈判。这次滨田隆团长等访问敦煌,旨在进一步协商有关协议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159窟,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艺术中分期为中唐)的代表窟。根据文殊菩萨赴会图下屏风画内所绘五台山图,可知此窟修建于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以后不久。此时正是吐蕃在政治、经济上相对稳定阶段,也是吐蕃时期敦煌艺术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3.
一编制<莫高窟第85窟保护研究>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的背景 从1997年冬开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起草制定一部文物古迹保护领域的行业性规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草案)>(以下简称<准则>)和与之配套的<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以下简称<阐述>).  相似文献   

4.
第296窟位处莫高窟南区偏北处。中型,主室为覆斗式,西壁开一龛,是敦煌莫高窟早期的代表洞窟之一。此窟的北壁贤劫千佛之下、金刚力士的上方,以传统的横卷式绘有一幅故事画,长4.32米、宽0.40米,除其最东端为近代穿洞所破坏外,其余诸故事情节和画面等,都保存完好,是莫高窟故事画保存较好的一幅。  相似文献   

5.
本文推论《贤愚经》集成于公元435年之前,由此分析莫高窟第275窟是此间《贤愚经》自高昌传往凉州途经敦煌时所凿。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作了图像解读,并从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发现一件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榜题底稿抄件,即S.4270V《涅槃经变榜题底稿抄件》。本文最后对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与莫高窟第148窟《涅槃经变》的渊源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勒信仰在三窟得到纯粹而完备的图像学表现。三窟的具体年代迄无定论,不同的意见及窟内复杂情况须深入探讨。早期三窟美术品的制作技法值得注意。敦煌早期壁画至少在绘制开始的步骤,应该是使用了湿壁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铁山 《家教指南》2001,(2):101-106
本文在对莫高窟北区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进行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和注释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收藏的同书残卷比较,提出:(1)该回鹘文残叶的翻译年代为元代;(2)回鹘文译本《杂阿含经》至少有卷子式和贝叶式两种版本;(3)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合经》为手稿本;(4)该回鹘文译本译自汉文,且采取摘取汉文原文中的部分词句直译而成。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第395窟开凿于隋代,后经重修.甬道南北两壁为五代志公画像和毗沙门天王像,主室南北两壁为西夏观音经变之救助八难,主尊为阿弥陀佛.经研究发现,甬道主题是观世音菩萨之三十三种变化身,和主室观世音菩萨救助八难,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变.虽然经过五代和西夏两次重修,但是洞窟设计理念却保持一致,这可能与西夏时期盛行的法华信仰与志公和尚信仰密切相关.这一研究也意在揭示重修洞窟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敦煌北朝时期为佛教故事画的黄金时代,并且从北魏开始,莫高窟的因缘故事画趋近成熟。在北魏第257窟和西魏第285两窟各绘有一幅《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虽同为北朝时期所绘,然而这两幅作品在图示结构、绘制技法、表现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沿袭了西域式朴实简练的艺术风格,敷色浓,敷彩简;后者则为典型的南朝中原之魏晋画风,佈色淡雅,且人物具有秀骨清像之特点。分析比对对不同时期同一题材故事画艺术风格,由众多外在因素得出造成两者差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