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在搜集中亚留学生自然语料的基础上对中亚留学生使用汉语量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整理发现中亚留学生能正确使用的量词只有48个,其中“个”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与俄语有对应形式的准量词(时间)“天、点钟、年、岁”和动量词“次”.“‘个’的泛化”“量词的缺失”“量词的误加”“量词的误代”“数量词组位置不当”等是中亚留学生使用量词时最主要的偏误类型.  相似文献   

2.
初唐是汉语量词从魏晋六朝大发展期走向唐五代成熟期的重要过渡阶段,而这一时期量词的系统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考察《全唐诗》中初唐诗歌部分的量词用法,特别是对量词构式“数+量+名”的使用,反映了名量词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动量词表示法中“数+量+动”构式占据绝对优势,是初唐诗动量词使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间”和“把”为例,讨论了当代汉语对方言量词的吸收问题。就当代汉语来说,由于吸收了方言量词而丰富了量词系统,也使得新吸收的量词与原有量词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交融,由此而使得原有量词在意义和使用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谢冰蕾 《教师》2010,(19):26-28
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很多重点和难点.物量词就是其中之一。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的词,又称单位词,可分为专用物量词,如“个、件、本”,临时物量词,如“头、口、桶”以及计量物量词.如“尺、丈、斤”等。物量词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通常与数词组合来修饰名词,除了计量物量词外.量词可以重叠使用.例如:个个、件件等。  相似文献   

5.
提出使用“种”同义替换的方法作为确定种类量词的形式标准,确定了18个种类量词。归纳出种类量词的语义特征,即表示种属类别、表示对象通用、表数“非止一个”等。指出当前种类量词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展望种类量词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量词分一般量词与特殊量词。特殊量词其特殊就在于它是以名词或其他词类去充当的。如:“一脸的灰”、“一桌菜”等。在日常教学中,量词使用频率很高,学生从启蒙教育起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与使用量词。那么,如何正确灵活地使用量词呢?笔者在长期所从事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了一点灵活运用量词的经验。现不吝献丑,以飨读者。经验一:教学中,我先把诸如“一(摇)石头”的词组板书在黑板上,随即问:“一什么石头?”学生会很快地答出“一块石头”,但却很难答出多类别的量词,于是我便开始点拨:“用船装呢?”答曰:“一船石头。”“用车载呢?”答曰:“一车石…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讨论陪伴性个体量词的界定。以及陪伴性个体量词“个”在政论语体层面的泛化使用现象.并借此探讨“个”泛化使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都”与量化短语配合的问题。研究发现,“都”的使用除了受总括的数量条件限制外,与量化词搭配时还与量词的相对幅度有关。少数量量词如“少数”,一般不能与“都”搭配,有“量词的相对幅度效应”。具体量量词和非量化短语,如“光杆名词”不受此限制。“都”的语义特征仍是总括关联成分指涉对象的全部。  相似文献   

9.
出土新材料证明,量词“步、石、斗、升、参”意义的传统训释应该补正:“步”除了作长度单位量词外,还作面积单位量词,义为“平方步”,是“亩”的下一级单位,该意义从先秦一直使用至近代。表示容量单位的量词“石、斗、升”至少在汉代还有“大石”与“小石”、“大斗”与“小斗”、“大升”与“小升”之分,且同级单位的大小比率均为5:3。“参”在秦汉时期除了作重量单位量词外,还作容量单位量词,1参为1/3小斗。  相似文献   

10.
“个”作为现在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特殊量词,它的发展演变在汉语量词的发展史上是个例外,它一开始就以泛化量词的面貌出现。而唐代是“个”发展演变的关键阶段,这时“个”产生了助词、代词等新的用法,“个”的语法特征已经基本确定,差不多等同于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1.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词。古代汉语"所"字用法归纳为用作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2.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模糊"it"刍议     
本文根据传统语法及有关资料展开对"it"用法的探究,揭示出该词语法和语义上的模糊点,归纳出该词的各种模糊指代用法,同时也指出模糊"it"和精确"it"是辨证的统一体,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模糊"it"可向精确"it"转化.  相似文献   

14.
《左传》、《论语》分别可以看作春秋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代表,通过对两部书中“莫”字用法的比较,探讨“莫”在先秦的用法,尤其是争议颇多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努力"词性的不同看法,比较细致、深入地考察了"努力"一词出现的实际语境;辨析了"努力"的词性,认为它是一个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于一身的兼类词.文章注重词在实际运用中的入句结果,密切联系语境以辨别词性.  相似文献   

16.
说“级”     
本文详细描述了“级”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位置和用法,认为“级”主要是用作名语素、量词、区别词后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传统语法及有关资料展开对“it”用法的探究,揭示出该词语法和语义上的模糊点,归纳出该词的各种模糊指代用法,同时也指出模糊“it”和精确“it”是辨证的统一体,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模糊“it”可向精确“it”转化。  相似文献   

18.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般”只有量词词性,“一般”在还没有固化为一个词时是数量短语,在已经固化为一个词时是助词或形容词。由此窥见现代汉语中的“般”和“一般”既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又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拼音文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象形文字。而定中构词法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它在两种语言中的应用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文章试从英汉两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范畴理论、原型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定中构词法所体现的英汉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20.
“Not”虽为一个简单的否定词,但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它的用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句义的理解,文章以实例分析探讨了“Not”一词的灵活用法,和它在某些结构以及习惯用语中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