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祭十二郎文》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韩老成)写的一篇祭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韩愈三岁丧父,靠兄嫂抚养,与侄儿十二郎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古文观止》的选编者,在评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  相似文献   

4.
被古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自唐代以来传诵不衰的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他的亡侄韩老成而写的。以琐细的家庭往事和平凡的生老病死为内容的祭文,《祭十二郎文》决不是仅有的。那末,它为什么被人称为祭文中的“绝调”呢?“绝调”之说,我们当然不应同声附和。不过古人对它评价如此之高,却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必要对这一类文章,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秋冬写的。这篇祭文,追述了韩愈与十二郎自幼及长多年相依为命的可悲身世,伤叹十二郎的天折与自己日益憔悴衰老的可哀境况,叙写十二郎死讯传报的经过,以及十二郎的善后处置、自己的后半生将如何度过,等等,“意只是平平”(《古文观止》评语)的内容。初读此文,如同古代多数哀祭文一样,除了伤感悲凉之外,从中很难找到比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但是,如果联系到此前韩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字字悲戚,句句悲戚,真是闻者惊心,观者落泪。但是,这只是文字表象,韩愈真情不一定如此。韩愈对十二郎的感情若真如他所写的那般强烈,那么,他会不顾一切地将十二郎接到京城享受荣华富贵,虽然实际上他也派人接了,却没有尽心尽力,每次都因“故”作罢。其中有一次,十二郎进京看望韩愈,并且住了一年之久,如若韩愈愿意,那么在此期间是绝对有机会遣人去接来十二郎的妻子的,可是他没有,一直到十二郎一年后主动请辞“归取其孥”,表明他打算入住京城。然而很遗憾,这次韩愈依旧没有遣人去或随同十二郎去接人。最令人寒心的是,韩愈…  相似文献   

6.
习作两篇     
1.重读《祭十二郎文》 读过韩愈的许多诗文,却觉得只有这篇《祭十二郎文》最让我伤怀。我忍不住重新读一遍,那些由一个个字符组成的文段便像是浸透了泪水的灵魂,把读它的人拉进韩愈内心深处,那个韩愈与侄子韩老成所站立的地方。读到"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向形单影只。  相似文献   

7.
学习准备1.谈谈你所认识的韩愈。(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突出韩愈在唐宋文学史上的地位。)2.阅读韩愈的《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体味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感情,并联系本文,说说“孤侄”为何许人也?(这两首诗写的是韩愈对“三年不见”的十二郎的思念,抒的是“忧”“苦”之情,说的是  相似文献   

8.
习作两篇     
<正>1.重读《祭十二郎文》读过韩愈的许多诗文,却觉得只有这篇《祭十二郎文》最让我伤怀。我忍不住重新读一遍,那些由一个个字符组成的文段便像是浸透了泪水的灵魂,把读它的人拉进韩愈内心深处,那个韩愈与侄子韩老成所站立的地方。读到"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向形单影只。"以及"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我仿佛看到两个孤独的孩子相偎相依,形影不离,因为对方,所以仍有温暖的  相似文献   

9.
粗心的韩愈     
《祭十二郎文》中韩愈提到曾经收到过侄子韩老成一封家书,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仔细掂量这句话,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来信意图有相似之处,《背影》中父亲来信说自己得了病,恐怕时日不多,其目的是想让儿子回来看看,信中还提到身体无大碍,这只是怕儿子担心的一种婉辞。韩老成的来信意图也不过如此,聪明的韩愈为什么就没有细究这一层意思呢?韩老成与韩愈叔侄相称,可是年龄相差不多,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两辈人肩负着家族兴旺、繁衍后代的重任。韩愈为官在外,仕途坎坷,与老成离多聚少,老成想见叔叔一面很难,因此信中仅提一句…  相似文献   

10.
娄立 《考试周刊》2012,(64):19-20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恩之情,无以为报  相似文献   

11.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杰出散文家韩愈祭他亡侄十二郎的一篇祭文,这篇文章是古代祭文的名篇。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说:“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祭文由于所祭的对象不同,有的主要在于称项死者,  相似文献   

12.
匡吉 《语文知识》2004,(10):29-31
韩愈的《祭十二郎》(见新编高中《语》第三册),内容上摒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绝调”。苏东坡曾说:“读《祭十二郎》而不下泪,其人必不友。”这篇祭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篇什之一,苏轼说过这样的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因为世界上的痛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用眼泪来证明。但苏轼确实指出了该文所蕴藏的巨大情感风暴。本文打算从十二郎之死给韩愈心头带来的震动这个角度去体悟这篇祭文的悲痛感情。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下简称韩文)与袁枚的《祭妹文》(以下简称袁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名篇,都是以特有的文学形象和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人世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从而强烈地叩击人们的心扉。下面就两文的感情基调、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略作比较。 首先,文章的感情基调相似。两文自始至终贯注着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两文都以痛惜、内疚之情来叙事。事件中饱含着天伦之常理与人情之底蕴。韩文写他与十二郎的情谊和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袁文写与三妹素文情深意淳和三妹命运乖蹇,身葬异处。两篇祭文看似平淡,却饱…  相似文献   

15.
一、大放悲声为哪般在《祭十二郎文》里侄儿死了,韩愈何以竟然悲痛欲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韩愈三岁即父母双亡,全仗兄嫂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几十年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兄嫂却相继辞世,而今相濡以沫的亲侄又突然离去,岂不令常怀感恩之心、慈爱之意的韩愈倍加心酸!此其一。韩愈自小与十二郎相依为命,名为叔侄实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可谓相依为命。如今,侄儿猝死,岂不让老叔痛彻心肺,倍感孤独?此其二。几十年来,号称“郡望昌黎”的韩家一直人丁不旺,父母、兄长先后英年早逝,如今才30出头的侄儿又早夭,两人的儿女都还幼小,眼看韩氏门…  相似文献   

16.
韩愈青少年时代屡遭不幸,靠兄嫂抚养成人,家道不振是他一生难以释怀的伤痛,于是复兴家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立身行事的最初冲动。为此,他一生汲汲于功名,历经宦海沉浮,饱尝流离之苦,希望功成名就后能够与侄子十二郎“久与相处”。《祭十二郎文》用较大的篇幅历数了作者东奔西跑、颠簸挣扎的人世奋斗旅程;然而,听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作者感到了自己半生追求的虚无荒诞。从看重到弃绝,一个功名心很重的人,如果没有遭受过心灵的深痛巨创,  相似文献   

17.
<正>韩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的选编者茅坤也曾评价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与十二郎,名为叔侄,但从小情同手足。长大之后,韩愈长年飘泊在外,两人见面甚少。贞元十九年五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突然得  相似文献   

18.
读一代豪韩愈的《祭十二郎》,不由想起清代袁枚的《祭妹》。两创作时间相距近千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为为情,多有令人拍案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一、课文悟读这篇祭文是作者祭奠一个30岁左右的侄子的文章。这样一篇哀悼一个普通年轻人的短文竟然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文章主体部分从儿时生活写起。作者3岁丧父,全靠兄嫂———十二郎的父母抚养。这时家道中落,两个名为叔侄、实同兄弟的孩子孤苦相依,“未尝一日相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接着写作者成年之后,由于谋官求禄,宦海沉浮,所以行踪飘泊不定,叔侄间别多聚…  相似文献   

20.
陈红莲 《学语文》2010,(4):19-19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借助平凡往事的回忆,表现出对父母、兄嫂的深切怀念之思.对侄子十二郎之死的痛惜、哀伤、悔恨和无奈之情。全文有一股浓浓的悲情意味,泪透纸背,泣贯字行,具有痛彻心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凄恻哀伤,潸然泪下,怎一个“悲”字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