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暑假,爸爸让我读了十首现代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题目叫《雨巷》,是戴望舒写的。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我想,大概就因为他写了这首诗,才得到这个称呼的吧。  相似文献   

2.
《雨巷》是戴望舒诗艺发展初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当时的社会形势比较黑暗。戴望舒心情苦闷,盼望探索新出路.追求诗歌的艺术美。《雨巷》是社会环境的缩影,“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当时苦难民众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论创作,诗歌表达的递进层序有三:一是意境,二是构思,三是主题。先形成好的意境,再通过好的构思,才能表达好的主题。意境是主题生成的环境。论欣赏,诗歌审美的高下之比有三:一是主题,二是构思,三是意境。从主题审美的视角看构思,才知构思妙从何来;从构思审美的视角去看  相似文献   

4.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以象征性的抒情手法和舒缓沉郁的节奏,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了自己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诗无达诂 ,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是我国新诗中一首较难解读的诗歌。本文依据美国学者阿布拉姆斯 (M·H·Abrams)的“文学四要素说”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品层次论来分析戴望舒的《雨巷》 ,从爱情层面、社会层面、人生层面揭示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8.
9.
《雨巷》的发表表明戴望舒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性意象,使情与景巧妙结合起来,并将现代表现手法与古典诗词艺术融为一体,追求节奏感,让读通过自己的联想而产生共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他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追求一种朦胧飘忽的诗风,意象朦胧、含蓄.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寞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诗人把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的《雨巷》中“丁香姑娘”具有多重内涵:既象征愁怨,也是诗人政治理想和希望的化身,还是诗人的自画像;其意象的创造受中西诗学的影响。此外,戴望舒其他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既是诗人心中恋人的剪影,也体现了对女性的抽象崇拜。究其原因,戴望舒诗歌女性形象创造的文化心理为:首先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潮和个体本位思想的影响,其次是男人心灵深处女性气质的外显,再次是现代知识分子无法摆脱群体意识的精神习惯和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的重要内容,在翻译中实现中外译者的联袂,可以为跨越文化障碍、恰当阐释原诗提供有益的新思路,对文化传播、交流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现代诗歌之中的名篇《雨巷》的九个英译版本进行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与翻译探讨,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翻译进行了思考,探寻诗歌翻译过程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郑华 《学语文》2006,(4):11-12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学生能说出“丁香”的文化内涵; 2、说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能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相似文献   

14.
崔玉清 《时代教育》2007,(7Z):61-61
梅雨时节.在江南小镇一条幽深、狭长、寂静、怀旧的雨巷里,行着一个孤独落寞的身影.撑着一把油纸伞。在细雨纷飞中彷徨.彷徨.目光迷离又充满希望。他迷茫什么?他迷茫“那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所谓伊人”,她究竟身在何方。他又充满希望,他希望能碰上那个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就是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胡海鹏 《学语文》2003,(4):36-36
戴望舒的《雨巷》中有三个主要的意象:我、姑娘、雨巷。一致的看法是:“姑娘”象征理想。而“我”、“雨巷”是否有象征意义,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以为,“我”、“雨巷”不仅有象征意味,而且与“姑娘”这一意象一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6.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享誉诗坛的经典之作。除去其自身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之外,读者接受是将其推向经典的重要原因。接受过程中的一些因素,诸如话语权力、文学批评、"雨巷"情结、文学谱系等都对《雨巷》的经典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借助于它们,《雨巷》不仅在诗歌史上永垂不朽,还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抒情艺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18.
戴望舒《雨巷》除具有“丁香情结”、“雨巷情结”,还蕴涵“邂逅情结”。它既联通古今文人的心理期待,又隐含诗人当时的情感纠结,还激活当今读者的生命想象。“邂逅情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存在境遇,是戴望舒自我安慰的理想投射。究其本质,他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雨巷。  相似文献   

19.
一首《雨巷》几乎使戴望舒成了现代诗美的化身,有多少名家、读对它读了又品,品了评,品了又评,笔自己也曾一度被这种袭击灵魂的力量所触动,但总是怕自己拙劣的笔触践踏了彷徨在江南悠长雨巷的诗人,直到接触了马建勋的哲学作《圆点哲学》后,自己才知道了自己缘何感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导入课文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诗歌。大家知道古诗词可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派,请同学为大家诵读你所熟悉的豪放派与婉约派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