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为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和谐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类比较的方法,对我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所涉及的文件及立法情况、课程设置、教学途径与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以及校内外的环境教育项目开展情况等要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完善我国"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提出以下建议: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学科渗透与专门的课程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多方参与的"学校—社区"环境教育评价;建立多方合作的校内外环境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动力系统。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人们一方面对学校教育寄予了高度的期待和积极的关注,甚至将学校教育功能夸大、神圣化;另一方面又肆意对学校教育说三道四、横加批评,置学校教育于"万灵药方"和"百病之源"的尴尬之地,严重制约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仔细审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功能价值,清楚、理性、全面认识学校教育的功用与有限性,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雪飞 《上海教育》2014,(18):85-85
在浦东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第四教育署围绕浦东教育"十二五"规划和"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转变"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引领、平台搭建的方式,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平台"的作用,引导所辖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通过"校长发展共同体建设""班主任宣讲团""骨干教师教学展示"等项目,为区域内的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等不同群体搭建区域级的服务平台,倡导校际间的共融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脑瘫儿童入学率的不断攀升,对脑瘫学生教育康复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十年关于脑瘫学生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概括总结了目前学校所采用的脑瘫学生教育康复支持系统的四种实践运行模式,即学校"独立"式、学校-家庭"协调"式、学校—康复中心"交替-合作"式、学校—残联"合作"式;分析了我国脑瘫学生教育康复支持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四大问题;提出"多层级、跨部门(机构)、多学科、跨专业、跨行业间的生态支持系统"将成为脑瘫学生未来教育康复支持系统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11,(3):46-46
基地坚持"为上海教育而来,奔教育理想而行"的理念,探索"实践出真知,合作出思路,反思出经验"的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有教育家风采的名校长。聚焦定位。基地梳理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逐步聚焦,抓住学校的课程领导、文化建设与校长的文化自觉三个主题,围绕学校课程建设、学校品牌打造、特色创建三项载体,努力培养校  相似文献   

7.
银川市兴庆区作为自治区城乡一体化示范试点区。近年来,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列为新形势下教育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行动计划",创新性地开展"学校联合发展"试点工作,在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改造城乡薄弱学校、缩小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办学差距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实施"三步走",阶段性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第一阶段:2003—2005年。为了帮助农村学校加快发展,开展了"城乡学校手拉手互助互学共发展"活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认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依然存在"分数第一"的倾向,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某种程度的干扰,学生中存在的"感恩之心"的缺失,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着困境。本文认为应该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深化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传承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积极探索"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感恩教育新模式;主动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联系机制,强化现有家校联系渠道,拓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新的空间,让感恩教育的知识始于学校、行动落实于家庭、效果彰显于社会。  相似文献   

9.
学校"两型校园"建设不仅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化;"两型校园"建设与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相同、目标相融、内容相兼、效果相长,这使它与学校公民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实施"两型校园"建设也是进行学校公民教育,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将"两型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宋丽 《广西教育》2012,(5):19-20
柳州市潭中路第二小学参与项目实验以来,确定了"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以"为每个孩子生命精彩而奠基"为办学目标,初步形成了"尊重、温暖、宽容、和谐、勤奋、卓越"的学校新文化。"生命教育"以"真实善美"为核心,以"七彩生命课堂"为阵地,通过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学校现已形成了"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3+3校本教研模式",同时打造出学校德育特色亮点。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学校科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初,南武中学开展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题的初中整体改革试验研究。90年代中后期,学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拓潜教育"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进入21世纪初,南武中学继续深化"拓潜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职教育与开放教育"直通车"试点项目启动后,多数试点学校领导对开放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表示愿意开展该项目。同时,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不惜血本扩大生源,使得学校捉襟见肘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管理人员演变成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面对这些内在压力,有些学校领导认为开展"直通车"试点项目,会增加学校负担,会激化学校内部矛盾,直接导致学校踌躇不决和持观望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德育》2014,(18):F0002-F0002
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成立于1943年。学校遵循叶圣陶先生"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的教育思想,确立了"童星教育"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了学生"人人有潜能"的教育信念。围绕办学理念,学校"童真"德育顺应自然:重身教、重体验、重欣赏,对生命本真的尊重是我们奠定"童星教育"精神底色的基础信仰;学校育人环境别具匠心:楼群赋名,梯廊装饰,班级建设,彰显以"童星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学校"童化"课程精彩纷呈:普通项目,特色项目,知名项目,锻造以"童星教育"为愿景的办学品质。学校"童心"教师队伍名师云集:中学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1人,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4人。  相似文献   

14.
《湖南教育》2011,(7):48-48
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县人。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促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分支,它不仅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完整知识体系,即学校教育"五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同时,体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具有本学科特征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适应教育,它们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这即是体育教育的"五育"。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一个校长提出一个理念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实践中,进而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言行。作为新创办的南城县第一小学校长,我和学校教师团队本着"教育充满童味,童年温暖一生"的宗旨,着力打造"童味"教育办学特色。"童味"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本真、快乐、阳光、成长。"童味"教育是一种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申颖 《广西教育》2010,(29):5-5,9
近年来,为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平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层次拓展,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确立了"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体,社区是依托"的大德育观,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德育创新之路一“集体家访”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8.
陈晓 《教育导刊》2011,(1):53-55
当学校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问题时,实际上也就说明了它的"离经叛道",这也正是我们呼唤学校教育"回归"的原衷。诚然,学校教育要真正的回归,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教育以外的因素,但"回归"的逻辑起点则首先是学校。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教育中的问题不是"知"的问题,而是"行"的问题。建立并不断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将会为办学行为不规范的地区、学校戴上"紧箍咒",约束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动,增进其认真实践新课程的动力和勇气;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准确、及时评估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监控工作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20.
分析研究学生的现状,重视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采取"点面结合"形式,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