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雅娴 《考试周刊》2011,(49):33-34
纵观百年来的西方电影,作者发现西方电影中对华人的形象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或者凶狠狡诈,或者谦卑恭顺,总是在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间摇摆。其实,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无论是邪恶还是善良,正面或是反面,在文化的功能上都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本文探讨西方电影中中国人形象生成背后的原因,以及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广泛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获得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画梦录》成功的原因:一是作者的散文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基本面貌;二是童话般的梦幻世界的制造,其所受西方童话和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巨大;三是艺术制作手段高超,尤其是"意象经营"的"诗的营构"的手段,它迎合了中国人特有的品味细节、幽回曲折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4.
孔子及其儒学,早巳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这一人格模式的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内核.本文拟对"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中的礼教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中西的美学、诗学观念过程中,许多学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识,认为中国人对待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态度,而西方人对待自然则是"天人对抗"的观念。由此观念出发,中国人对待"自然美"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与追求,而西方人则是"征服"与"对抗"。对此观点,本文进行了辨析与反驳,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待中西美学、诗学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调妙悟体认、不甚依赖言词的传统和言意观。中国人都善于从宏观整体角度把握问题的实质,一旦这种实质被个人所感受到,通常就不会纠缠于文字的表述。相比起其它文字系统,尤其是力求用精确明晰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s)语言表述思想的字母文字系统,中国人在言与意、能指与所指、表达与思想之间必然出现模糊、不确定、不可言说的特点,与西方文化中传统的言意观形成了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志芳 《文教资料》2010,(22):94-96
自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之日起,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认识经历了"猎奇"、"求知"和"认同"三个阶段。这一递进过程与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正是社会实际的改变为西洋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与社会环境。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0,(9):80-80
林崇德:创造性教育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教育观念 创造性教育是指创造性学校中由创造性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创造性人才,要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其中"T"中的一横代表知识面的宽度,一竖代表知识面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睿 《文教资料》2010,(24):86-88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其差异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的。形成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为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这些差异及产生原因对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中的谦虚观念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谦虚观念的探讨,得出结论:中国人重群体本位,西方人重个体主义;中国人注重对人谦虚,西方人看重对上帝谦卑。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处处表现出谦虚,而西方人则倾向于展现自我。这些研究旨在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整个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围绕着音乐表演艺术的相关探讨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主体-理念"?什么才是西方音乐表演审美实践的"哲学-美学"基础和实质?这些审美观念又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过程呢?西方音乐表演艺术经验和美学观念与思想又如何应用于实际的音乐表演活动中,音乐表演艺术的视界和话语空间又在何处得以拓展和深化?本文是对西方音乐表演美学观念的演进历程的整体思考,以期探究西方音乐表演艺术的现代意义及音乐表演艺术的其他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在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更受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侵染,充满了浓郁的后现代气息,体现出流行文化鲜明的时代性。方文山的这类歌词反映出:大众文化流行时代,人们已然不愿意记起曾经的深度与历史感,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被彻底的消解与颠覆,而强烈的个性意识无法遏制地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奈达曾经说过,"学习英语要泡在'听'和'说'里面,如果想在语言搭配等方面建立可靠的语感,就要毫无选择地对成千上万的词句反复听,反复说,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的。"这里的"说"英语除了在课堂上一切有利时机与老师讲之外,还有一个"说"就是朗读。南开大学刘士聪教授也说过:"中国人学习汉语要朗读,中国人学习英语更需要朗读。"可见,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朗读学生会加深对语音、语调、语感和语速的领会,会提高兴趣,发展口语,增强记忆。探索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T形幻方之迷     
《课外阅读》2008,(10):57
曾经有位西方人来中国旅行,他向中国人夸耀幻方的构造方法,自以为自己的高深知识会让这些中国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料,中国人听完之后说:"这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是一位执着于日本传统的作家,但如果仅将其定位于此未免过于狭隘。作为一位曾经接受西方近代文学洗礼,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小说始终潜藏着难以掩饰的西方现代人生感受,展现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现代人病态、变态的行为及内心的失落、孤独、荒诞感。而这些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却与东方的哲学美学相融合。本文试图解读其小说中带有东方色彩的"西方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与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相呼应,"文革"后的三十年来内蒙古诗歌批评也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几个阶段:"文革"结束至1984年,为诗歌批评的恢复期,批评观念可以看作是"十七年"诗歌批评的复归与延续,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主;1985年至1990年为诗歌批评的激变期,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强势影响,新的诗歌观念确立,批评方法呈现多样化;1991年至今为调整期,诗歌创作走入了低潮,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17.
郭芃 《八小时以外》2011,(10):18-18
有人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中国中产阶级数量增长的速度。同样"雨后春笋"的还有众多曾经淡出人们眼球的西方品牌,它们被重新包装带入中国等经济迅速崛起的地区,以满足增速迅猛的中产阶级对品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西学东渐”的过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器物的物质层面模仿到文化制度的深层探索,中国人不断地尝试用各种途径来促使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结合,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社会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成功把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近代以来引进"西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苏志铭 《中国德育》2015,(15):57-58
浙江省武义县王宅小学坐落于风景优美的王宅镇上,地处素有"耕读世家"之称的俞源古镇与尊崇"养生之道"的寿仙谷古村的环抱之中。"耕读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来最精髓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一种草根文化,是最本真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它不仅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更造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我们王宅,历来是武义的大粮仓,因此"耕读文化"曾经是我们王宅人民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0.
英汉对酒的起源传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在汉文化中,国人主张"人造酒说",西方则普遍认为"酒神造酒"。人造与神造两种不同的起源说造就了不同的饮酒方式,形成不同的酒文化风格,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因此汉式的微醺与英式的狂醉应运而生。酒文化既然不同,英汉酒文化的相关词语表现形态自然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