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高伟云 《科技通报》2012,28(3):173-176
针对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篡改以及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不端行为,文章从社会经济体制、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社会监管和期刊编辑出版迟滞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学术不端现象的主要成因,提出了高校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完善稿件审核机制、加强编辑职业道德等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工作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科研活动中的诚信缺失和学术不端已经渗透到科技期刊工作之中,集中表现为科技论文撰写及其发表过程中出现的不端行为。虽然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主体主要是科技工作者,但是在编辑部层面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侵蚀,加强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规范的科技期刊工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范出版工作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医学科技期刊应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判断抄袭时应慎重对待的几种情况,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应合理利用该系统,在根据文字复制比例判断抄袭行为时,不能生搬硬套将系统提供的量化数据结果视为唯一标准,简单判断为抄袭,应在结合同行评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后再作判断,以免伤害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为识别与防范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从编辑实务中发现的3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不当署名、公式或图表抄袭及跨语种抄袭)的特征,举例说明根据这些特征判定相应不端行为的方法。【结果】 当稿件符合相应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特征时,编辑需特别关注并判别该稿件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编辑应提高存疑、甄别和审稿的意识,编辑部应加强名单、签名和沟通管理,共同努力为学术出版质量把关。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术期刊编辑将面临有效使用网络、计算机办公软件、高科技专用检测软件等工具,辨识、甄别、遏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又一大挑战。本文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双系统并查、署名变更与签名确认、以及"杜绝打出版时间差,自我抄袭"等防范策略,为学术期刊编辑捍卫学术诚信,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6.
学术不端行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在简述学术不端行为判定标准的基础上,指出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中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然后详细介绍了《自动化学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策略及实践效果,最后结合工作实践,指出了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点认识误区,以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科技期刊工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是科学研究工作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反映,也是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对科技期刊工作的影响和腐蚀。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研究科技伦理学,用科技伦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工作者要努力研究和构建科技期刊伦理学,研究科技期刊伦理产生、发展规律,研究科技期刊伦理学和科技伦理学及科技期刊编辑学的关系,研究科技期刊伦理学的应用。从而为制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 国外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时间较早,2009年国内成功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将其投入使用后,抄袭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有效遏制;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设置的文字复制比阈值太低,引起新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利于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继承性、创造性发展。【结论】 (1)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理性使用检测系统、设置合理阈值、科学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为规范学术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及时准确发布研究成果建立正确导向;(2)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统一的引用规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论文类型等采用不同的阈值,实行“人机”结合、精准检测;(3)建立学术不端审核机制,规范审核流程,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形成以编辑为主、多方联合的多元防治体系;(4)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检测系统查准率,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科及新型出版方式的多样化需求;(5)建立学术不端法治体系,建立终身信誉制度或荣誉准则制度,开展科研诚信终身化与常态化教育,相关单位将学术道德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欣 《中国科技信息》2010,(12):184-185
目的:通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在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为抵制医学期刊不端行为提供方便.方法:本刊从2010年1~4月应用"中国知网"免费提供AMLC系统对来稿通过文题、作者、引文等方面进行检测,同时,对2010年第1~3期已进入编辑排版、校对的文章进行检测.结果:通过检测及分析,结合医学期刊实际特点,界定文章抄袭或重复发表标准为:(1)与已发表文献的重复比例大于80%;(2)重复比例介于60%~70%,且论文的核心内容(如:临床资料,结果数据和讨论部分)重复率大于85%.结论:由于AMLC是近年开发研制的,我们编辑部也处于刚刚使用阶段,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力争从源头上杜绝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态度与认知水平,分析学术不端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识别与防范学术不端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调查内容和指标,利用问卷星网站分别对编辑和审稿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编辑和审稿专家都认为我国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严重,但对学术不端类型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前者认为主要是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而后者认为是篡改和捏造数据。学术不端的个人成因主要是职称晋升和科研考核压力,但编辑认为职称晋升是主要动因,而审稿专家认为科研考核压力是主要动因,不过两者都认为缺乏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考核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环境因素。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编辑和审稿专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所差异,前者强调编辑加大审查力度,后者强调作者提高自律意识。【结论】 编辑和审稿专家应深入学习学术不端规章制度,严查稿件的学术不端,从而减少甚至杜绝不端稿件的发表。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出台更加明确合理的学术不端规章制度、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审制度,避免以文章论英雄。  相似文献   

11.
对全国三万名科技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和"在没有参与的研究成果上署名"等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最主要原因。相当部分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持宽容态度。科技工作者对学术规范的了解情况堪忧,近四成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近一半的人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提出了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鉴于整体自尊水平和不端行为关系的矛盾性,在情景自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学术自尊"的概念。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科研压力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变影响模型。从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组织支持和学术自尊对两者关系的复杂调节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组织支持负向调节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2)学术自尊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3)进一步的三项交互检验发现:随着学术自尊程度的提高,组织支持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之间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变强。  相似文献   

13.
政府、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关注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科研不端有助于科研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健全惩罚机制是治理科研不端的主要手段。学术界已经认同科研不端的惩罚力度比较弱,然而科研不端惩罚强度设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借助于公开数据,收集了1997-2017年213个典型科研不端案例,构建了科研不端惩罚强度的七个等级,借助于统计软件分析了惩罚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案例的惩罚强度在一级到四级之间;社会整体的惩罚强度在增强,但是单个案例的惩罚强度并没有随时间而增强;媒体关注力度显著影响到惩罚强度;科研不端类型叠加对惩罚强度有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撤除措施与惩罚措施的区分,学术不端的公共围观效应能否发挥作用,分段惩罚的实施难点,学术规范的内化与过度激励论文数量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潘泳  张群 《现代情报》2011,31(7):126-128,131
科研监管缺失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的一环。本文分析了查新工作与学术道德体系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查新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查新机构必须健全查新机制,扩大业务范围,为查处科研不端行为,构建学术道德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监管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四维度影响机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高校学术研究的有序发展,探寻其影响因子及敏感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个人压力、个人素质、组织制止和环境支持四个维度对成果内容型不端和社会关系型不端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两类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及其力度有所不同,个人素质对两类学术不端行为均存在负向影响力,且影响力度均为最大,个人压力对两类学术不端行为均存在正向影响力,环境支持对社会关系型不端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力,组织制止对成果内容型不端行为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力。据此,应注重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诚信素质,制定可操作的学术规范,建立适度的组织惩戒和社会惩戒制度,并努力创建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不同程度科研不端行为视角,以美国、日本、中国的4个典型科研失信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案例背景、处置流程、处理结果,发现在典型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中,科研机构充当首要责任主体,政府、科研机构、学术共同体介入时间清晰,强调治理的法制化;在有争议的研究行为案例中,学术期刊充当主体并采取同行评议与学术不端系统相结合的防范措施,各主体加强联动开展教育活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学术不端行为近几年在高校有不断蔓延之势,本文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两方面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将科研诚信纳入科技管理工作中等构建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陈银飞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796-1803
 个体压力、个体科研素质与科研环境均是学术不端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依据有限道德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个体压力、个体科研素质、科研环境如何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影响学术不端的程度以及旁观者沉默对学术不端程度的影响。基于419份对中国科研工作者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科研环境与个体素质对学术不端行为基本没有直接影响,个体压力虽然对学术不端有直接影响,但影响较小;而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个体压力、个体素质与科研环境对学术不端的间接影响程度比较大;此外,旁观者沉默对学术不端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研究模型,并通过234份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研压力与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显著正相关,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导师指导对科研压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身边同学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学术失范是当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学术社团与我国的单位制度的视角分析学术失范治理过程中单位制度的制约与学术社团发挥作用的必要性,提出单位制度型学术的概念。结合国内外学术失范治理的发展趋势,阐述加强学术社团在治理学术失范中作用的可行性。这对于构建学术失范的防治体系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