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离合·动静·张弛《石钟山记》是一篇内涵十分丰富的散文,读来似乎并不是字字句句紧拘于主旨,又似乎字字句句无一不紧依文章魂魄。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作者对郦道元、李渤两种说法提出质疑之后,没有立即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离开质疑这一话题,开始着力记叙、描写暮夜月明之下的景象:奇山异石,好风好水,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2.
《学语文》1995年第5期发表了卫寅先生《“钟名”何必非“夜泊”》一文,文章认为《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一句中的“夜”字下得失当。理由主要是:苏氏父子“夜泊绝壁之下”乃因时间所限,不可能从容访察,而考察石钟山得名真相,“日泊”更为安全,“何必强求他人‘夜泊’冒险”呢!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4.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举世公认的两篇好文章,作者王安石和苏轼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不少人都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相似、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石钟山记》的“预习提示”就明确指出:“本文的作法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游记的写法上别具一格……”笔者却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石钟山记》中的“二疑”、“三笑”是作者为了弄清石钟山名缘由,进行实地考察前后心理变化的传神写照。“人常疑之”,这个“疑”是指人们常常不相信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名来历的阐述,但作者对此不轻率论定是非。“余尤疑之”,则明确表态,说明自己尤其怀疑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说法。前一个“疑”是别人的怀疑,用“常”(时间付词)修饰,说别人常常有怀疑;后一个“疑”是自己的怀疑,用“尤”(程度付词)修饰,表示非常怀疑。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石钟山记》(下称《石》)是以游踪为线索来写的。由于《石》重在考证,不在记游,隐去了一些行踪的交代,所以不细心阅读是不易发现他的游踪的。苏轼游石钟山的行踪无史料可考,只能在《石》中细细寻找。认真领会“得双石于潭上”、“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等句子的真实含义,便可发现苏轼的游踪。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苏轼的考察对象吧。《石》是对李渤否定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  相似文献   

7.
[教例] 师:我们学习了《石钟山记》,对作者夜探石钟山一节感受很深,谁能讲讲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过程写得那么详细生动呢? 生:详细写,是为了突出观点中的‘耳闻目见’。生:作者对他夜探石钟山的体会很深。他的观点就是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针对前人的‘臆断’提出来的。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当然要把他怎样夜探的经历具体生动地写出来,以‘耳闻目见’来推倒‘臆断’。  相似文献   

8.
石钟山,位于江西的湖口县,是历代名人登临记胜的地方。远在汉代桑钦所著的《水经》一书中,就有“彭蠡(今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的记载。北魏的郦道元、唐代的李渤都曾对“石钟”命名的由来,作过实地的考察。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游此后,还写了著名的《石钟山记》。  相似文献   

9.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叙议性散文《石钟山记》被誉为“千古名篇”。盛名之下,自然少有人会去怀疑其典范性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却发现这篇外表上看似天衣无缝的文章居然很难侍候,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其叙议结合不紧,全文观点站不住脚。《石钟山记》结尾议论部分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若据此观点推论前文,在考察“石钟山”  相似文献   

11.
陈实问:《石钟山记》中作者为何三笑? 在《石钟山记》里,作者先后写了自己的三次“笑”。作者为何而笑?下面试图作一些探讨。一、“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作者在文中的第一次笑。元丰七年六月,作者送苏迈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到那个人们所说的石钟山。而寺院的和尚竟然叫小童拿着斧头,在湖边布满石头的石堆中,精心选择一两处敲击,发出“硿硿硿”的声音,并以此来说明石钟山得名的原由。这种做法显然是依样画葫芦、沿袭了李渤的说法。对这种做法,作者在文章第一节中就表示了极大的怀疑:“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可见,作者的笑是坚持自己观点的笑,是反对李渤说法的笑;是固执的笑,是否定的笑。简言之是不信的笑。  相似文献   

12.
“双石”不是“上、下石钟山”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江有志同志在《(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中学语文教学》93·2期)一文中认为“双石”就是“上、下石钟山”。这一看法是错误的。我们从《衰字记》所载李渤的文章中摘引有关“双石”的部分如下:“予...  相似文献   

13.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列入职高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名篇,文章分别是北宋时期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王安石和苏轼的名作。它们与一般的游记的不同,就是不只注重山川景物、风俗人情的叙述和描写,还重在说理,使文章带有浓厚的议论文味道;但它们又与一般议论文不同,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写游褒禅山的经过,但又不多描写景物,而是尽量就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也就是明写游山,而喻写治学,得出了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和“要有志”的结论;《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自己“夜泊绝壁之下”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14.
万安 《现代语文》2005,(6):27-27
如何创新作文,首先要学会联想。一、相关联想“相关联想”指一种实际上的直接的关联,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时间上的相关,空间上的相关,字面上的相关,人与物的相关,人与事的相关等等。大家学过的《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睹物思人引起相关联想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又如《石钟山寻古》,作者由眼前的石钟山联想到朱元璋与陈友晾的大战,曾国藩曾在此血洗太平军,联想到苏东坡夜探石钟山考证山名,还联想到后人罗洪先、彭雪琴实地考察得出的新结论,这些都是由“石钟山”引起的相关联想。二、同类联想“同类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进而想到其它性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石钟山记》中,苏轼在简介郦道元之说后写道:“是说也,人常疑之。”此中“人”,是否也包括作者苏轼在内呢?也就是说,苏轼在实地考察石钟山之前,是否也怀疑郦道元之说?这个问题,与文章关联甚大,似值得一辨。  相似文献   

16.
去年第3期《中学语文》19页《释“水石相搏”的“相”字》一文的作者释译了苏轼《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中的“相”字。原文中释道:“‘相’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这里的‘相’字,只是起到了调合音节,使甸子和谐的作用。如果把‘相’译成‘互相’,那就是‘水和石互相搏击’了。水搏石可以,‘石搏水’却讲不过去”。这么讲是不符合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的。在学习苏轼《石钟山记》之时,也曾怀疑“相”讲成“互相”是错误的。但通过老师的解答和自已的思考,始觉我的疑惑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精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泛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重点探讨作品中的情趣与理趣——尤其是《石钟山记》的记游与说理。精读文章后,领会作者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的求真辨伪的旨趣。【预习任务】1.阅读《石钟山记》与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苏轼否定了李渤的看法,那么,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18.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9.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中,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肯定了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见解,否定了李勃的意见。苏轼在总结此次考察时,把“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作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未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这里,苏轼完全是以己度人,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知”。首先,作为长期生活在石钟山的寺僧,应是民间懂得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权威,连寺僧也只是“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可见李勃之说深入人心,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想到石钟山还会有别的得名由来。第二,从第二段来看,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在夜晚驾小舟“至绝壁下”,因为“大石侧立…  相似文献   

20.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14,(9):146-147
散文中,多有叙议结合的写法。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先从石钟山的得名说起,并提出疑问。接着再写实地考察,即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对山川景物多有描绘。继而转入议论,并相应地提出观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这样,先写游历,再转而议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