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村转居社区新居民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特点以及三者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年龄、居住状况、婚姻状况对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有显著差异。(2)居住状况为"三代同堂"的已婚新居民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居住条件的新居民。(3)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显著。(4)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目的是探讨云南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体育锻炼与其心理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居民社区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和心理学工作者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557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论是城市居民社区体育锻炼对居民的心理社会支持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社区环境满意度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老年人社区环境满意度问卷与社区归属感问卷对张掖市甘州区140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测评。结果: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和社区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总分在不同的婚姻状况上不存在差异,而在社区自然环境满意程度和社区服务环境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在不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和社区归属感在性别、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与社区归属感呈正相关。结论: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对社区归属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健  方珏 《考试周刊》2014,(9):195-196
本研究试图了解社区居民心理科学的普及状况,寻找普及心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自编张家港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情况问卷、防御方式问卷调查及访谈社区工作者,选取张家港市长安社区、万红社区、沙工社区等社区居民,发放问卷300份。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对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及社区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情况等,共收回有效问卷278份。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中有27.9%的人防御方式不成熟,70.3%的居民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64.8%的人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量上,36~45岁社区居民需求最高,为38.5%,其次为25~35岁和46~59岁,分别为24.3%和23.8%,60岁社区老人需求量最低,为13.4%。有59.5%的人认为,如果遇到心理困惑,希望接受心理专业人士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如社区心理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化、心理科学知识普及率低、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因此研究者认为,目前社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比较迫切,社区可以通过规范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内容及标准、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普及心理健康理念、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等途径让心理科学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泸州市龙马潭区邻里关系现状,为完善泸州市社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法,对8位社区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新建小区的209位居民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调查显示,邻里关系日益冷漠,大家的交流仅存在于见面打个招呼,在与邻居进行交往活动时,居民还是愿意共同参加社区举行的活动。结论为了改进邻里关系,合理调整各社区布局;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良好的协作和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6.
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形成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自己社区身份的认同,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它是教育虚拟社区形成的纽带,是维系教育虚拟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学习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对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以“学习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社区成员的社区满意度是社区归属感形成或增强的决定因素,社区文化、教师和学习者与社区归属感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形成有赖于以上各因素协同作用的发挥。本研究旨在为如何增强社区归属感以及更好建设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自己社区身份的认同,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它是教育虚拟社区形成的纽带,是维系教育虚拟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学习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对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以"学习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社区成员的社区满意度是社区归属感形成或增强的决定因素,社区文化、教师和学习者与社区归属感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形成有赖于以上各因素协同作用的发挥。本研究旨在为如何增强社区归属感以及更好建设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广东4所省属技工院校共419名在职教师派发调查问卷,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技工院校教师的心理契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技工院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符合二维结构模型,且学校责任和教师责任两方面均包含交易责任和关系责任两个维度。编制的技工院校教师心理契约问卷共有13个项目,信度、效度良好,适合作为技工院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调查主要以中职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类型的5所中职学校作为样本。依据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心理状况、教学情况、科研情况、师资培训情况等设计调查问卷,并采用访谈法及文献法,对所选学校的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所占比例95%。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法测得某市208名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建构了三者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学校向属感存在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1/3是通过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学校归属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区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基层治理的基础,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和心理机制的建立推动着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并采用SPSS24.0和AMOS 21.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基于社会治理视角从民族地区社区心理现状出发,着重从行政管理满意程度、社区的知名度、愉快程度等影响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探究社区心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社区心理机制的对策,旨在提升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社区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2.
社区教育已成为我国社区治理的重要方式,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居民的积极主动参与.为了解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动因,以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广州11个市辖区居民展开调研,发现居民的社区教育参与呈现显著的类型分化,通过社区教育确认并强化的情感认同和个人价值认同是居民参与的主要动因.居民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方言和传统活动强化了社区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获得了基于情感的认同;又通过获得"面子"和权威认可,强化了对个人价值的认同.为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社区应创设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满足不同居民的实际需求;强化非户籍居民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融合;强调社区教育专业性,培养社区教育的专业权威代表,促进居民个人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与访谈调查法 ,对赣州市章贡区等六县 (市、区 )社区体育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 ,结果显示 :由于受经费、场地器材、社区体育管理、居民健身意识、社区体育指导力量等因素的影响 ,我市社区体育工作与经济较发达省市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合理规划和整合社区体育资源、健全管理制度、培训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措施是我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对策 .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四川省居民的社区教育学习需求状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法,较全面地掌握了四川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接受社区教育的现状、社区教育学习需求的内容和形式等基本情况。参与调查的人数较多,涉及范围较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客观性,可为四川省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发展和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比较活跃的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社区教育、居民生活丰富和人的素质提高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以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宁波市海曙区社区民间组织为调查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社区民间组织的社区教育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武汉市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探讨影响居民基层首诊的重要因素,为构建科学合理就医秩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共15家居民社区,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居民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68.2%的居民在就诊时首选基层医疗机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17.
从虚拟学习社区中归属感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等方面出发,讨论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形成的基本条件与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社区道德是一种自觉维护社区公共利益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行为准则,社区民间组织是具有明显的志愿性、自治性和公益性等特征的组织形式,当社区民间组织的目标与社区道德要求相一致时,就为社区公共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践行提供了良好的组织载体和培育空间。根据多年对天津市一个老年妇女小组的追踪研究表明,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道德建设的内生动力,是提升居民公共主体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围绕社区心理服务模式进行探讨.研究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社区心理服务发展状况,阐述了在社区中建立网络化心理服务联动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借鉴优秀社区心理服务经验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级组织、各级目标协同作用的网络化心理服务的联动模型.以期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智障人士社会接纳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自编“智障人士社会接纳度调查问卷”,调查了上海市4个区2270名社区居民,旨在了解社区居民对智障人士的认识和行为倾向的接纳度。结果表明:在认识上,社区居民对智障人士具有较高的接纳度;在行为倾向上,社区居民社会行为倾向的接纳度高于个体行为倾向的接纳度。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与智障人士的接触频率等都会影响他们对智障人士的接纳。最后,作者建议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助残志愿服务、丰富社区活动等措施促进社区居民对智障人士的接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