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一,采访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要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谈起话来富有亲切感。如果采访对象已被报道过,就要选择新的角度,避免因重复而失去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2.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相似文献   

3.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4.
采访散论     
“一比十”美国记者赖安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八条“赖安报道规则”,其中一条是,“在不知道答案60%的情况下,不要去采访任何人”。穆青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之前看资料约70公分厚。二战前夕,美国驻柏林记者为了希特勒给他的几分钟采访时间,准备了几个星期。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事前看了几公斤的材料。有位资深记者提出,为了一份时间的采访,最好有十份时间的准备,即“一比十”。  相似文献   

5.
一位新闻前辈对记者有这样一句点拨之语:采访不能在新闻“核心”外面打转转,要勇于、善于采访各个地方、各个单位的“一把手”。笔者感到,这确实是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我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采访“女排精神”的相关内容.晚上刚刚抵达,当地宣传部的干部早已热情地安排好采访对象:一位基地老主任,一位基地现主任,历史与现实的见证人都在了,安排好的时间,总共一个上午. 我婉言拒绝了,说时间充裕,希望采访“慢一点”,对方先是诧异,“之前来的几拨记者都是匆匆来了又匆匆走”,而后又表示理解,“确实不必那么辛苦”.其实,我并不是因为“辛苦”,而是一种习惯.如果不是赶突发新闻,我喜欢放慢采访节奏,因为我信奉一条准则:采访慢下来,人心才能走进去.  相似文献   

7.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8.
分析一下失实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记者采访这一环上问题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记者抓起,从采访抓起。必须把失实消灭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第一,不能让事实服从于愿望。党历来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指出:记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战线》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某通讯员想采写一位农村老太太卖肥猪上泰山游览的事,以此来赞扬党的政策好,反映农民生活富裕的景象。但是这个通讯员隐瞒了一个最主要的情节:那位老  相似文献   

9.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10.
用眼睛采访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目睹”、观察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用眼睛采访”,老记者传授的这一“真经”,就是强调要注意观察,善于观察。美国一位新闻学家说:最优秀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在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记者不注重提问、不善于提问、不会提问的情况。随之带给媒体的遗憾是:电视画面亮点缺,广播节目精彩少。不要说奉献给受众满意的作品,有时连最初的采访也难进展下去。2004年夏秋之际,山西省一女青年寻短见跳了汾河,被一武警战士救起,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已经精疲力竭的武警战士:“这位好心的武警,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武警战士憋了一阵子后开口了:“我当时什么也没想。”——面对此情此景问话的记者首先脸红了:这么好的题材,这么有新闻价值的现场采访,当事人怎么就  相似文献   

12.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既要善“问”,又要善“记”。“问”得巧妙并且“记”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采访的质量,为下一步撰写稿件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影响到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初当记者时,把看材料当成主要“采访”手段,常常忽视那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采访对象。1986年,我采访一位扎根海岛数十年,事迹非常感人的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我只重材料不重人,只根据材料写稿子,结果把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写得干巴巴。这件事教育了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切实改变采访作风,变“用大部分精力研究材料”为“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在采访中获取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学著作曾经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一个婚礼。他事先煞费苦心地对此次采访作了种种可能的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邪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人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原因。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这件事本身不是比原来要举行的婚礼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名年轻的记者才恍然大悟。缺乏新闻敏感,使这位青年记者贻误了一次采访良机。新闻敏感,西方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5.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  相似文献   

16.
采访中的“存异”,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故意表明与采访对象不同的观点、看法,以达到促其阐述和解释,进而挖掘深层新闻的一种采访方法。这里所提的“存异”之举,应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择时而行。就一般情况而言,“存异”所择定的适宜时间,要选在与采访对象“求同”...  相似文献   

17.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18.
9月份,笔者参加了全国第2届城市运动会的采访。“二城会”,是除全运会外排第2位的综合性运动会,主要为检阅体育后备人才设立的,各省、市、自治区十分重视。这样的大型运动会,每4年一次,所以,国内各新闻单位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新华社、各省、市、自治区报社、电台、电视台都纷纷派记者前往采访,加起来约500多人,竞争非常激烈。第二届城运会体育竞赛项目较多,有的有时间规定,有的没有明确界限,即使是有时间规定的,一些项目还是不太容易掌握时间。本届城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20.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