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浦丕志 《辽宁教育》2022,(21):89-92
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从研究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的背景、课标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描述与思考(研究课标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超前学习资料设计案例、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的思考、成果和总结等几个方面阐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联结型信息科技课程基地项目立足数字时代拓展学习观念,借鉴项目学习、问题学习、设计学习模式,建设信息科技学科(目标、内容)和学习场景(日常生活、学科学习、社会活动)联结的课程基地,实施“真实性学习”教学实验,落实新课程理念,推动学科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3.
《开放教育研究》2010,(1):54-54
本刊消息:2009年12月8日至11日,由印度尼西亚教育部教育信息通讯技术中心组织召开的2009研放、远程及网络学习国际研讨会(ISODEL)在爪哇日惹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教育:基于ICT学习的持续专业发展”。研讨会包括3场大会报告和13场平行会议,来自16个国家近7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云南教育》2013,(24):26-26
本刊训通讯员丁世君)为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11月22日,临沧市临翔区教育局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对全会精神进行专题学习。全区各乡(镇、街道)教育办公室主任、区直各校(园)长、各民办幼儿园负责人和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共89人参加了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5.
基于PBL的主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是最能体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目前在国内外引起了相当广泛的重视。本文介绍了PBL的定义、构成要素及采用PBL教学方法的意义。主要讨论了如何为PBL设计主题学习网站。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养进入新阶段。本文从数字素养概念演变、社会大课堂学习单定义入手,提出适应数字时代学生开展学科实践及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社会大课堂学习单设计流程及原则。  相似文献   

7.
基于学习风格的自主学习环境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学习环境是除学习者本身之外的所有能刺激和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 ,由信息银行、表现场所、建构工具包、任务管理者等构成。自主学习的环境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个人建构的重要方面 ,也是当前教育心理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创设适合开放教育学习主体学习风格的自主学习环境 ,有助于促进开放教育学习主体完成学习任务、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探究式教育游戏的学习交互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互是学习和游戏共有的重要因素,对于促进快乐学习为目的的教育游戏,好的学习交互设计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探究式教育游戏中学习者与游戏界面的操作交互设计,以及与探究式游戏活动、指导者和同伴的信息交互设计的一些探讨,以期提高探究式教育游戏设计时对显性学习交互的支持,进而促进学习者隐性的概念交互,形成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高中执教了20多年,反思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学习缺少用心思考,学习过程滞留在浅层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也缺少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缺少为学生深度学习的设计.1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  相似文献   

10.
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学习与教学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如何影响学习。教学与学习是彼此互相联系的过程,从而促成学习者发生改变。学习可以比喻为“反应增强”或“知识获得”或“知识建构”.这三种比喻所建议的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所在。学习时发生着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与之相配备的三种基本学习过程分别是选择、组织和整合。教学必须帮助学习者选择相关的信息.组织信息和整合信息。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依赖于在学习中的积极认知加工或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的联结学习理论(Linking learning theory)最初由Robert D.Tennyson和Rasch (1988)提出,后由Robert D.Tennyson(2002)修改。该理论的核心(1988)是两个方面的联结:一是学习理论与教育目标、具体学习目标和教学处方的联结;二是学习时间的具体分配与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和具体学习目标的联结。该理论是基于行为的、认知的和情境的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是由杨开城老师提出的,他认为教学设计的主要要素有三个: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其中学习活动是其核心设计要素,与其他的要素形成明显的层次和从属关系,学习环境为学习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支持,知识传递是学习环境中信息资源的设计结果,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不单独发生作用。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实体对象包括目标、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从国内外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已有研究出发,明晰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梳理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的疑惑并进行分析。依据案例形成的过程,从主题确定、目标编制、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设计四个方面阐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要义。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跨学科主题数据与编码模块“用数据讲故事”强调要通过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尝试发现背后的数据。综合运用信息科技、数学、语文、科学、美术等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能力。结合教师在跨学科主题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以“过程与控制”模块中的跨学科学习总结信息科技跨学科项目的研发原则;以“数据与编码”模块中的跨学科主题为例,设计“我帮厨师做分析”主题学习活动;以“身边的算法”模块中的跨学科主题为例,设计“韩信点兵”主题学习活动,阐述了信息科技跨学科项目的研发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教育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一种新型学习支持工具——学习仪表盘(LearaingDashboard)应运而生。学习仪表盘基于信息跟踪技术和镜像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情绪、兴趣等信息进行记录和追踪,通过分析与可视化、个性化的显示,为在线教育的学习者、教师、研究者、教育管理者等提供多层次的学习支持,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认知、学习反思以及意义建构,促进学习新方法或模式的产生。目前,学习仪表盘发展快速,正逐渐从关注学习登录次数、学习时间和进度等浅层学习信息的辅助性学习工具,逐渐发展为集学习、分析、评价、反馈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统领学习资源、支持学习过程的强大集成化系统。随着其功能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备,学习仪表盘将在更多学习情境中得以应用,以更精妙的数据分析设计框架和更l喻悦的使用体验为学习者提供更为高质高效的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16.
第16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2)由台南大学数字学习科技学系主办,于2012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台湾屏东县恒春垦丁福华饭店举行。大会以"全球社群、云端学习"为主题,期盼能够协同全球华人的数字学习研究,携手迈向新纪元。本次大会有来自美国、德国、墨西哥、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等地的学者及教师300多人参加。与会者就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数字化教室、行动与无所不在学习、悦趣化学习与社会、科技于高等教育与人力绩效之应用、科技增强语言学习、政策及学习评估、数字科技、创新与教育等研究议题,以论文发表、教师论坛、博士生论坛与工作坊等形式进行了学术交流,为教育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及挑战。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落实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提供了新路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存在着“学科内容拼盘化”“学习过程娱乐化”以及“主题活动专业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分析了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主题式、大概念、体验性和综合化的特征,以单元方式从主题说明、目标界定、过程设计、作品评价和活动资源等方面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方法,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  相似文献   

18.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也因此,21世纪给世界各地传统学校和传统教育体制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师范大学、美国肯恩大学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第11届西博会“21世纪学习”国际论坛,论坛邀请了21位国际教育技术专家和6位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共做了26场报告。报告的主题包括五大方面:(1)信息通讯技术(ICT)在中小学校中的应用;(2)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3)电子化学习;(4)移动学习;(5)ICT相关的教师培训。所有报告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技术创新、教育领导力以及学习变革等话题。  相似文献   

19.
刘微 《现代教学》2013,(6):75-77
麦卡锡用四象限设定了一个“学习循环圈”,看上去就好比一个时钟,以“感知信息”和“加工信息”为经纬,学习经历了一个“直接体验”(12:00)→“反思学习”(3:00)→“抽象概念”(6:00)→“行动学习”(9:00),进而周而复始地完成自然循环,如图1。  相似文献   

20.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也因此,21世纪给世界各地传统学校和传统教育体制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师范大学、美国肯恩大学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第11届西博会“21世纪学习”国际论坛,论坛邀请了21位国际教育技术专家和6位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共做了26场报告。报告的主题包括五大方面:(1)信息通讯技术(ICT)在中小学校中的应用;(2)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3)电子化学习;(4)移动学习;(5)ICT相关的教师培训。所有报告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技术创新、教育领导力以及学习变革等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