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革命史是电大92级文、理科各类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本着从宏观把握(历史框架和线索)到微观分析(史实和史料)的正确学习方法,首先将中国革命史课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作必要介绍和说明,使学员对这门课有个大致了解,以便于学习。 中国革命史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革命史是一门马列主义理论课,又兼有历史课的特点。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也是历史课教学中的永恒主题之一。在各项事业急剧变化和发展的今天,面对思想极为活跃的青年学生,如何才能增强中国革命史课的教育功能,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中,使爱国主义教育立体化,是使该课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这一问题,总结有关经验,是促进革命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其他历史课教学也不无裨益。 那么,怎样才能使革命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立体化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采取以下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切忌空洞说教。 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是以  相似文献   

3.
中国革命史课既属于历史学科,又是一门政治理论课,它兼有历史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功能。这是中国革命史课的一个重要特性。正确把握和充分运用这一特性,可以使这门课在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根据这一认识,针对近年来的现实情况,确定中国革命史课要把帮助学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力求把历史、理论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作了一些改革的探索。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以下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内容应当紧紧围绕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中心,根据现实需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史是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面,中国革命史课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国革命史在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围绕教育重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根据学科特点确定教育重点 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各个学科都应依据本课程的特点,确定教育重点。中国革命史这门课程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有深刻的革命经验和理论,体现了历史课和政治理论课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们结合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的改革,就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谈谈我们的初步设想。一、关于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对象及教学目的在当前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中,把中共党史课改成中国革命史课,以便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这是从目前高等学校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有效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重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革命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于桂华根据国家教委的统一规定,高等师范院校各系科均设有中国革命史课,这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但就目前情况看,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就中国革命史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  相似文献   

7.
革命史课的改革应从加强社会主义时期的教学入手张勤中国革命史课的改革应从加强社会主义时期的教学入手,这是由中国革命史课的基本特点和这次“两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中国革命史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是也是一门历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革命史是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马列主义理论课.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既是这门课应当承担的任务,也是当前应当探讨的重要问题.一、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巨大作用.今天,为了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把我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必须在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作为直接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革命史的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那么,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贯穿到电大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去,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呢?笔者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电大开设的中国革命史课程,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激发昂扬、异彩纷呈的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势独具的生动教材,作为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工作者理应在日益深入的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中国革命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国革命史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渠道,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事中国革命史教学和研究6年有余,深刻体会到正是爱国主义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而近现代中国革命又深化和升华了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应是中国革命史教学的主旋律,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革命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该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围绕三条线索,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来讲授中国革命史。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近现代,它表现为社会的主旋律: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革命史是大学生入校后必修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是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近现代史教育、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自觉性。近年来,我们在中国革命史教学和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在新形势下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革命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何玉叶(南通医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中国革命史课在对广大青...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试用本)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针对性强,对于深化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愿提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一、《大纲》没有对中国革命史的定义作出明确的界定。《大纲》导言中说:“中国革命史是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中国革命历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教育。”我认为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中国革命史课程体系改革的新设想田克勤1985年后经过改革开设的中国革命史课,在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是怎样把这门课真正开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提出:“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我认为这就把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学指导思想、目的要求讲清楚了。建立中国革命史教学体系也应当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常青的话题,在今天更具有教育意义。《中国革命史》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集政治性与科学性于一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教育我们的青年热管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确实是一个值得人们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凝聚民族意志,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突出思想理论教育、历史人物教育、地方革命史教育,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格人才,完善德育过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尹春芬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凝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是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近代,爱国主义表现为救国图存,把反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人民民主与争取国家社会主义前途结合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史》是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精神开设的一门新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中国革命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学科的开设是完全正确的,是非常及时的,发挥了“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但在某种程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