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入西部,了解西部,贡献西部是千万名青年学子的共同心声。“清华博士西部行”是清华大学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具体行动,是清华大学长期一贯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又一项切实举措。同时,“清华博士西部行”也是千万名清华学子投身西部大开发,为西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贡  相似文献   

2.
英伦遇校友     
初到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令我惊讶的是,在英格兰东北部这个不算很大的城市,华人约占全市27万人口的千分之五;更令我欣喜的是,就在我从事研究工作的纽卡斯尔大学,竟然遇到了多位清华校友!年纪最长的是吴用舒博士,他是“文革”前清华力学系的研究生。本来在国外,人们熟悉后即使对导师、上级也都直呼其名,但他乡遇校友,格外亲切,出于敬重,大家仍按照国内的习惯称他“吴老师”。吴老师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被选入清华力学研究班学习。那时这个班中的学生均为各校的尖子,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现在仍在清华力学系工作的杜庆华…  相似文献   

3.
遇到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人。“真不简单!”我赞美他,“拿到MIT的博士,你可以好好施展抱负了。”  相似文献   

4.
清华附小的前身是始建于1915年的成志学校,专为清华早期教职员子弟而设。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著名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曾在此学习;冯友兰、朱自清等著名教授也都曾先后担任学校董事会成员。抗战爆发后,大学南迁,小学暂时解散,直到1952年正式命名为清华附小。现在的清华附小位于清华大学的西南角,占地33000平方米,其中操场占地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有35个教学班,1500余名学生,教职工93人。清华附小得益于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影响,受“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学风熏陶,形成了清华附小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短文的分量     
文章的分量不是以字数多寡篇幅长短衡量的。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恪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问:“那他总该有大作吧?”答:“也没有著作。”曹为难:“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对曰:“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仲文 《良师》2004,(21)
同学们猜猜看,这位“清华第一高才生”是谁呢?对了,是周培源爷爷。周爷爷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1924年秋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的高等科,并通过严格考试取得了赴美留学的资格。在1924年下半年至1928年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在美国连续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完成了一般优秀学生6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创造了清华留学生乃至全国留学生史上的奇迹。因而有人称他是“清华第一高才生”。周爷爷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周爷爷自己说:“勤奋。别人都休息时,我到处去选课,所以很快就修满了学校规定的学分。”天才出自勤奋。周…  相似文献   

7.
短文的分量     
章的分量不是以字数多寡篇幅长短衡量的。‘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恪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问:“那他总该有大吧?”答:“也没有作。”曹为难:“既不是博士,又没有作,这就难了!”对曰:“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姝莹 《大学生》2020,(1):86-87
清华岁月我是一名西北女孩儿,2008年考进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自那时起和核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这个行业的女生是真的少,班里37个同学只有4个女生。虽说是女生,撸起袖子照样干活,金工实习磨榔头、码代码调单片机、插包版焊电路、手抓放射源做实验,一样也不比男生差。四年的本科学习,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也烙实了清华核物理的印记。本科毕业,我又是这四个女生中唯一一个选择直接去读博士的。家里人说读博士很累,干嘛要那么辛苦,可我偏偏要迎难而上。在我看来,清华有这么好的资源,磨砺一下自己总不是坏事。  相似文献   

9.
大师之大     
朱晖 《教师博览》2009,(11):17-17
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相似文献   

10.
博士应聘     
某公司一个重要部门的经理要离职了,董事长决定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接替这个位置,但连续来应试的几个人都没有通过董事长的“考试”。这天,一个三十来岁的留美博士前来应试,董事长却通知他凌晨三点去他家考试,这个青年于是凌晨三点就去按董事长家的门铃,却未见人来开门,一直到八点钟,董事长才让他进门。考试题目由董事长口述,董事长问他:“你会写字吗?”年轻人说:“会。”董事长拿出一张白纸说:“请你写一个白色的‘白’字。”他写完了,却等不到下一题,疑惑地问:“就这样吗?”董事长静静地看着他,回答:“对,考完了!”年轻人觉得很奇怪,这是哪…  相似文献   

11.
191 4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沃尔逊小镇涌来了一群饥饿的难民 ,好心的镇长杰克逊给他们送去食品 ,许多难民狼吞虎咽 ,只有一位年轻人例外。他对镇长说 :“先生 ,你送给我这么多好吃的 ,有什么活需要让我做吗 ?”杰克逊说 :“不 ,我没有活需要你做。”年轻人的目光立刻暗淡下来 ,说 :“先生 ,如果没有活做的话 ,我不会接受你的食物 ,我必须先劳动。”实在没别的点子可想 ,杰克逊先生只得蹲下来 ,让年轻人为他捶背。后来 ,这个年轻人就被留了下来 ,杰克逊镇长把女儿珍妮也嫁给了他。二十年后 ,这个年轻人成了亿万富翁 ,他就是美国赫赫有名的…  相似文献   

12.
到清华快一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终于下定决心要写点东西了,一篇短文,不能谈很多,随便记下片思断想与大家共享。清华的人我到清华来之前,对拥有博士头衔的人是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的,梦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弄个博士头衔玩玩。到清华之后,发现满地乱爬的全是博士,一下子博士变得如此稀松平常,我的看法也因之而改变了。我开始用另一种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觉得这些人不是吃饱了撑的难道想要在学校白头到老啊。事实上,在清华,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本科毕业就工作的人才牛,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只好读研究生,研究生读完了再工作也还凑…  相似文献   

13.
麻辣语录     
《四川教育》2013,(1):3-3
“我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我做过家教,我觉得当几个小时的家教比搞几个小时的科研舒服多了。”——逃离科研选择当中学老师的清华博士吐露心声。  相似文献   

14.
1.“清华双语”项目的起源、意义?随着市场的国际化,社会对双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双语应用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诸多领域中必备的一种能力,所以在孩子们最容易接受语言的这个年龄段,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双语学习的指导,以增加孩子各方面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走上社会的综合竞争力。2.“清华双语”的宗旨是什么?“清华双语”是秉承清华大学的人才教育理念,本着“让孩子走‘近’清华,让孩子走‘进’清华”的宗旨,将清华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辐射到全国广大中小学中间。3.“清华双语”的授众范围是哪些?“…  相似文献   

15.
当众多年轻人还沉浸在网上偷菜游戏中时,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二年级学生,一个“80后”女生,已在京郊办起真正的农场,认真地干起了本属于农民的“种菜”的行当。  相似文献   

16.
这半年来同事们和同学们常常谈到“清华精神”。自己虽然不是清华人,但是在校服务多年,对这个问题也感到很大的兴趣。有一回和一位同学谈话,曾经假定清华精神是“服务”。后来和钱伟长先生谈起,他似乎觉是清华精神是“独立的、批评的”,例如清华人到一个机关服务,往往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不甘心苟同。我承认钱先生的看法,连带着他的例子,是有理由的。但是关于“服务”,我还申说一下。提到“服务”,很容易想到青年会。青年会的服务精神有它的好处和缺点,这里不想讨论。我所假定的清华的服务精神,跟青年会的不同。为清楚  相似文献   

17.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黄延复一、“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本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游美预备学校”。初建时名“清华学堂”,是因校址设在清室遗园清华园而得名。辛亥革命后改名“清华学校”。由于她有“庚子赔款”这个历史背背...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汇》2012,(12):11-11
一个叫张文的年轻人,坚持在复旦、北大、清华和人大旁听,4年下来听了200多门课、100多场讲座,积累了50万字2000多页的课堂笔记,还加入100多个社团。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名85后年轻人,陈铭身上有许多亮眼的"标签"——"全世界最会说话的年轻人"、"国际大专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电视节目主持人"、"博士"、"高校教师"等。陈铭参加第一季《超级演说家》的一段演讲视频去年在网络上爆红,他的表现让4位导师拍案叫绝,导师乐嘉更是直言对他"爱得无法自拔"。录制这个节目时,陈铭尚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在校生,今年,陈铭博士毕业顺利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青椒"。  相似文献   

20.
这半年来同事们和同学们常常谈到“清华精神”。自己虽然不是清华人,但是在校服务多年,对这个问题也感到很大的兴趣。有一回和一位同学谈话,曾经假定清华精神是“服务”。后来和钱伟长先生谈起,他似乎觉得清华精神是“独立的、批评的”,例如清华人到一个机关服务, 往往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不甘心苟同。我承认钱先生的看法,连带着他的例子,是有理由的。但是关于“服务”,我还请申说一下。提到“服务”,很容易想到青年会。青年会的服务精神有它的好处和缺点,这里不想讨论。我所假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