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拓展空间边界,延伸学习领域,改进学习方式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场馆课程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并且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创建自主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空间的非正式学习课程。在实践育人背景下,场馆课程的开发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承载学校的育人特色。以厦门集美区窗内小学为例,阐述“美窗”场馆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探寻“美窗”场馆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师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军 《考试周刊》2009,(27):20-20
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是重要的环节。课改对我们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新课改内容概括起来为“三破三立”:破“我传授.你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立“教师领航、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破“学生等靠要”的学习方式,立“自觉-主动-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破“只关注结果的甄别性”评价方式,立“过程结果的发展性”评价方式。为此,一线教师首先要有以下“三种改变”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召唤学生的使命担当。“四史”有丰富的历史史料、智慧经验、理想信念……是高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资源。在高中阶段开展“四史”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创新、校本课程的研发、综合教学的尝试等方式展开,突出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4.
邓春兰 《广西教育》2023,(20):88-92
本文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历史社会实践及评价进行探究,指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组建历史社团,依托兴趣激发创新能力;走进历史场馆,依托情境感知文明脉络;走近时代楷模,依托楷模感受楷模精神;记录口述历史,依托实践构建家国情怀等,同时以“美丽家乡”微电影创作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对历史社会实践评价的方式进行具体论述,旨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让思政课在党建引领下,创新空间、创新模式,融入学生生活,真正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在“红信小镇”课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跟着红色电影立信仰”的超学科项目学习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信仰的种子,培养“高洁挺立社会、服务国家民族”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党史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历史中所表现出的信仰追求、精神气魄和道德作风,是高校“立德树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要在新时代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增强青年学生在西方意识形态冲击下的历史定力,就要深入挖掘党史的育人功能,引导青年学生在党史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追求,明确自己的历史角色和历史使命,自觉用实际行动担起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关于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论述,满足了新时代人民前行对精神力量的现实需求,回应了新时代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诉求。其基本要义指出,信仰教育要依据信仰生成的阶段性特征,让学生通过“真学真懂”实现理论认知,通过“真学真信”实现理论信任,通过“真学真用”实现行为认同。习近平关于学生信仰教育重要论述,有助于提高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盛芳 《文教资料》2021,(3):97-99
高校思政课要树立“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全育人”“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努力探索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不是评判学生好坏,不是筛选“好学生”与“坏学生”。教育的目的是提供资源,使学生能够以健康方式自主地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功能、知识水平、创造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教育应当培养人的科学素质、艺术素质、信仰素质、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依托开封乡土资源,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乡土 资源开发研究为基础,通过胡同文化研学、文化遗产研学、文化 场馆研学等课程开发,实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既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代高中生的主流信仰积极健康,但也有部分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发展和个人生活幸福,存在信仰困惑,对国家前途缺乏信心。从影响高中生信仰教育的各种内外因素出发,推动构建全员、全学科、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信仰教育方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组成的“四位一体”育人格局,形成“处处讲思政、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良好氛围,让每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人生方向,让每一粒信仰的种子都能扎根发芽、茁壮生长。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两课”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信仰教育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形成信仰的前提 ,引导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是确立信仰的关键。这是“两课”教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正>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中小学通过红色教育为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感,引导青少年坚定正确的信仰、养成良好的品格,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山东省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以胶东半岛红色文化传承为抓手,通过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实践与探索,构建多种类型的红色教育主题课堂,打造“红色剧场”系列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15.
温绪合 《教育》2014,(7):74-7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就义自己,任劳任怨。”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情绪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个人品质。所以说,教育者应该让教育在爱中行走,教育不应该也不能让爱缺席。  相似文献   

16.
红色家书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和崇高道德品质,富含革命英雄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政治性、教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有力的支撑。将红色家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高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以红色家书为教育素材,强化理论知识武装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将红色家书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强化阵地协同建设以提升育人实效,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对于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活·实践”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新模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视界。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凸显以生活为中心,倡导学生在具身生活实践中全面发展。分析“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校本德育课程的内涵;透析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建构“立足三个岗位、弘扬四种精神、争做五好学生”为宗旨的校本德育课程,并设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主题活动。通过创设生活实践教育场馆,在学生获得多元生活实践体验中,推动“生活·实践”教育与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的双向对象化,在互为转化中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精神发展和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百年演进呈现出于“不变”中求“变”的发展趋向,主要体现为“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立德树人进程中,始终在“不变”的前提下创新求“变”,其一脉相承之处在于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结合;层层递进地提倡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保障机制。通过对立德树人中“不变”与求“变”的规律梳理和动因探析,揭示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百年发展经验,为正确把握我国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探讨了“立德树人”的涵义,指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归宿。“立德树人”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明确立师德须以“爱心和责任”为要,立学德须以“学会做人”为要,师德是学德的前提和条件。本文立足福州三中“立德树人践行幸福教育”的实践,总结出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核心、让教师的身教成为幸福教育的主渠道、开展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重视发挥班级的德育基础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凸显科技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途径,以实践“幸福教育”为主题,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始终与党史一脉相承、紧密相连。党史资源是打造高中思政“金课”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上,利用课堂主渠道,梳理党史脉络,旗帜鲜明讲党史,提高理论说服力,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教学形式上,精选教学案例,精心设计活动,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增强课堂感染力,坚定学生政治认同;在“大思政”格局下,挖掘校本资源,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利用红色教育场馆,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增强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