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童诗在窗外,嬉戏在田园。尽情地嬉戏,尽情地欢乐,才有勃发的诗情,才有可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地域嬉乐儿童诗。田园自由嬉乐,是创写童诗的不是方法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最好的策略。地域嬉游活动与儿童诗创作教学的整合课程,简称"地域(江海地区)嬉乐儿童诗课程",该课程研究是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它是指从小学儿童诗教学的视野出发,选择地域性的儿童嬉游活动,有效地吸纳其中的诗歌资源,为童诗创作教学提供更丰富、更新鲜的表现题材:同时通过儿童诗创作教学使地域化的儿童嬉游活动更稳定地介入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阅读教育呈现出狭隘性、浅表性、单一性等特征,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多维落地依然是语文教学的痛点、难点,审美导向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指向“感受美”的情境创设,指向“理解美”的言语活动,指向“创造美”的理性表达,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习作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一种直接指向作文教学、调整作文进程与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如何能做到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讲评课的教学内容?笔者将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田园生活”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理想的语文,应该是"诗心语文"。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诗心"更应是它的心脏。每个人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染和滋养。因此,诗心语文主张走向田园、品味田园、创新田园和习耕田园,让学生亲近田园,在自然中抒真情、写诗意。诗心语文教学通过野外嬉乐节、生态式设计、一体双轨制上课和特定课型等,让儿童在田园嬉乐过程中对自然产生美好的情感,产生诗的思想、情感和语言。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带来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其中提到,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实践活动,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下面以五下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相似文献   

6.
“语文活动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范式,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而进行的一种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活动。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语文活动化教学可分为“文本开发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依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以及组织实施的形式,可以分为指导性活动、自主性活动和师生交际活动。语文活动化教学主要包含功能定位课、应用对话课和自主活动课等课型。教师应依据课型特点突出特色,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通过构建跨学科“童心美育”课程,统整形成“立美品德”“和美语言”“融美艺体”和“创美数科”四大美育主题活动板块;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炼教学策略,改进评价体系,形成以“童心美育”课程为载体、以“美”引导评价、以“美”引领成长的尚美学习路径;通过“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的转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田园创美语文"课程作为文化的主体性存在,把构建完美人格与发展学生作为教育的目标.在教育的田园里,教师积极唤醒学生本能的缪斯,给学生打造一片田园式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沉醉于语言的脉动,感受着迷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特别是语文美和语文教育美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提出要求:“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应重视实施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被列为语文课程内容。基于学校特色课程资源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新田园”言语活动为支点,从语文素养上发力,通过综合性的主题设计、实践性的过程开展、丰富性的作品呈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课题《中学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这里结合自己的实践,探讨一下语文活动课程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一、语文活动课程的“活动”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  相似文献   

12.
王婷 《上海教育》2023,(Z2):202-203
<正>中国政府网曾评论热词“创”:“创”和“闯”,这两个字读音相近、内涵相承,勾勒出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一种气质。在小学教育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去教学生敢“创”的精神,培育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指向创造力、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项目,但是在热闹有趣的活动过后,是否有对成效的准确评估呢?其实,在任何活动中,评价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对教学行为、内容及所有学校活动的一种评判与诊断。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是评判与诊断学校课程(包含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影响程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追问,“语文”到底指什么?我们认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语文教育是指祖国语言的教育,即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语文”所指可以概括为“一体三维”:“一体”即语文本体为语言;“三维”即这个语言包含三个维度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教育总是自然的教育、田园的教育.田园教育资源有其独特优势,应重视田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儿童拥有广袤而自然的活动空间,自主、自由、自信地活动,给孩子带去无限的快乐体验.幼儿园可以结合季节和地域特点,编制田园嬉乐项目,让自然的田园为儿童的嬉乐活动提供最佳的场域和最丰富的材料,引领儿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享受绿色生命的滋养.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自然化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指向“全域化”自然情境生发下的小学语文课程综合化教学和学生项目式学习,指向在开发日常生活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的人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向“在生活中、基于生活、为了生活”。助推小学语文习作“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与新型习作资源构建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体系中,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是其一个整体中的两大板块。“活动”与“学科”紧密相联,它们的目标均指向促进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科知识的准备,是活动课开展的基础,而活动课则是学科课程的深入和拓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学科课程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活动课则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可以借助语言艺术的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课堂参与意识和学习情趣,进而优化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我以为,语文教学语言应遵循“二美六化”的规范。二美: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美妙趣横生;语文教学语言的音乐美——抑扬和谐。六化: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化——声萌而形色化;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化——言出  相似文献   

18.
朱激文 《生活教育》2012,(24):81-83
打造幼儿园田园课程,应该立足田园,回归自然,以尊重儿童需求为起点;不断挖掘田园,丰富资源,力求课程实施以滋养儿童成长为目的;乐在田园,亲身体验,做到课程评价以儿童发展为导向。从而能够让幼儿在生机蓬勃的生态环境中,通过“做中学”,培养兴趣、陶养德性、学习知识、体验快乐,收到“习与性长,化与心成”的良好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因此,它既有“国家课程”的属性,又有“校本化实施”的要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根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要求,结合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下,做好坚守与发展、转型与突破、融合与创新,探索“田园旺豆成长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规划和开发中经历了“寻基础、清认识、理架构、明策略”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新性学力”的发展是衡量学习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学习方式是否具有丰富性,学习评价是否具有多元性的指标,指向学力提升的“学程”再建构的实践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新课标实施之后,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主阵地巧妙转向?怎样使自己的教学主方向适时调整?“学程”指向什么?“学程”再建构指向什么?为了更好地对应语文新课程标准,原先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课程逐渐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尝试探究“学程”再建构的源发性、迁移性、辗转性等问题。“学程”再建构是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化杂为精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