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种植到采摘,由“小小花生”生发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小农庄”劳动课程,能激发少先队员的劳动兴趣,使其劳动能力与劳动素养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工程”,对学生培养劳动观念、磨练意志、树立创业精神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劳动与技术”不同于以前的“劳动技术”,一字之差不仅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表明了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识中的参加体力劳动就是进行劳动教育,过于关注它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因此应从学校层面出发,为学生营造一种优质的生活教育环境,一种优质的劳动教育场域。本文以“小能人生活训练营”劳动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例,总结提炼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傅新新 《成才之路》2023,(16):133-136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泉州市鲤城区第二幼儿园大班项目式劳动“小土坡改造记”的实践为例,立足幼儿发展需要,深挖劳动教育内涵,并尝试将瑞吉欧项目教学方式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构建以“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亲身体验”为主要特征,具有生成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项目式劳动教育活动模式,以期提高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覃燕 《广西教育》2023,(4):25-28
本文论述柳州市雀儿山路小学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以实践体验、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建立“小雀娃爱劳动”争章的评价机制,整体构建学校“小种子”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相似文献   

6.
陆佳也 《班主任》2021,(3):8-11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着“孩子不肯做,家长不让做”现象,劳动甚至成为完成学校布置任务的摆拍作秀: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劳动意识的淡薄。为此,我设计了“我骄傲,我是小主人”系列劳动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劳动的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形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7.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4,(2):21-25+55
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可以分为连贯性、统一性、协调性,理解“整体性”,要从劳动教育的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宏观视野”,劳动教育各类活动的“中观视域”,以及劳动教育目标达成的“微观层级”展开。因此,劳动教育设计的系统性、目标的整体性、过程的完整性、体脑结合的综合性和劳动体验的优化等五个方面是全面理解劳动教育“整体性”的着力点。整体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兼顾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统筹“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尊重学段特点,落实“进阶性”以及“家”“校”“社”协同一体。  相似文献   

8.
张胜兵 《四川教育》2022,(Z2):16-17+21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中具有实践性和融合性的教育活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厘清了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即生活”,揭示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求服务”,指明了劳动教育的路径——“在劳力上劳心”。这些都对建立学校劳动教育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聚焦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三大问题,着力探讨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与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9.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双减”后增效、提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双减”为开展劳动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家长关注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提供机会、为学校和教师实施劳动教育开辟新机。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面临着家长和教师劳动教育的责任意识不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难以很快消除、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等挑战。全面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应家校配合使劳动教育成为“双减”共识,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以适应“双减”要求,多渠道使劳动教育在“双减”后做“加法”。  相似文献   

11.
陈彬  张敏 《四川教育》2022,(20):16-17
劳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目前,幼儿时期的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认识理解不够、教育内容偏窄、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评价过于注重技能和结果”等问题。基于此,宜宾市鲁家园幼儿园结合时代特点,遵循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奏好幼儿劳动教育的“三步曲”:育人为“先”,把握劳动教育内涵;生活为“引”,明确劳动教育内容;游戏为“桥”,增强劳动教育乐趣。这样,幼儿就会浸润在劳动教育之中,并在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形成和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劳动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智慧劳动教育已有兴起之势。为了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立足于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挑战,研究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切入,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从教学环境、立场、功能和形式四个方面对智慧劳动教育进行剖析,揭示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劳动教育环境从传统课堂到探究社区,劳动教育立场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劳动教育功能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学科”到“教育生态”。研究剖析了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能为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劳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逐步向价值观教育聚焦和靠拢。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是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和使命。分析我国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处境,发现劳动价值观教育面临三大价值难题,即“传统劳动价值观念的现代遗留”、“现代多元主义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和“‘泛劳动’时代劳动本身的价值危机”。正视和澄清这些价值难题,对我国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双线架构”是指劳动教育教材体系由明线“自我—他人—社会”和暗线“国家—个人”双线组合而成。前者从内容视角体现出劳动教育的范围由“个人—他人—社会”逐步扩展的理路;后者则从功能视角反映出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内质。劳动教育终极目标上指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下指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二者共同构成劳动教育教材的体系。劳动教育教材“双线架构”体系是推动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劳动教育政策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劳动教育教材编写和教学的重要依凭。构建劳动教育教材“双线架构”体系,从劳动教材建设的角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可以从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劳动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学段的衔接等方面落实劳动教育教材的“双线架构”。  相似文献   

15.
孙静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3,(6):9-13+19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构成了我国“五育”的育人框架,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新时代,人们从异化劳动下的“谋生状态”发展到自由劳动下的“乐生状态”。劳动教育实现了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实践形态之一,劳动教育要根据学段特点加强对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更为核心和根本的育人任务的研究和实践,关注个体差异。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必须要把握好劳动教育的时代逻辑、融合逻辑、实践逻辑,真正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让“劳动”具有“教育性”。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与高校劳动教育融合使高校素质教育展现出新面貌,随着劳动观念和形态的改变,劳动教育创新的需求逐渐扩展。高校需提升应用人工智能效率,促进全面而有效的劳动教育开展。简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变革的价值与使命,探究当前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结合劳动教育现状提出“厘清认知,树立新时代劳动意识”“目标分层,发展新劳动能力”“优化过程,提升各环节教育实效”“因材施教,搭建新劳动教育场景”等教学措施,为提升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劳动教育变革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小学劳动课和其他学科共同承担着向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任务。劳动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良好的劳动习惯 ,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目前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他们大多数在家庭中倍受宠爱 ,凡事都依赖父母 ,不爱劳动 ,不会劳动。如何使这些独生子女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变成能劳动、会劳动的生活小能手 ,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尤其是小学劳动技术课。那么目前的小学劳动课处在一个…  相似文献   

18.
全国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典型和代表。高校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担任特聘教授,开展“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有助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丰富发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推进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实现、形塑社会劳动新风尚。推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成为高校劳动育人普遍化的有效教育模式,需要统筹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劳模育人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这个词最初并不具有人们今天所理解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等方面的含义,而“劳”“劳力”“劳心”“劳作”等词却已基本具有了人们今天所理解的“劳动”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主要通过礼仪制度渗透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采取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家训家风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中国传统的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普及大众的劳动教育规范、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典范、脍炙人口的劳动教育读本,可以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重述历史,是为了阐释现实。以自我民族志的方式呈现一个又一个劳动教育的“真实图景”,折射出劳动教育所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人生似乎“处处是劳动”,原来的劳动教育具有浓厚的“乡土”和“生活”气息,身体劳作的规训助益认知的发展,身体力行的劳动促进情感的交流,身体受累的劳作锤炼心志的成熟。面向未来顺应新时代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校内与校外、正式与非正式之间实现互动融合,把劳动教育引向纵深发展,需坚守劳动教育“劳动性”和“教育性”,积淀形成新型的劳动教育样态,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