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婷 《高教探索》2015,(2):125-128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日趋独立,学生党员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矛盾凸显。本文基于社会角色理论,对学生党员自身角色的认知定位、角色扮演的内涵及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提出立足于"角色的期望"、"角色的领悟"、"角色的实践"这一角色扮演三大环节,通过学校、学生党员个体、高校党建教育体系及党性锻炼实践平台四大主体的良性互动,明确"角色确定",审核"角色距离",贯彻"角色再现",实现对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回馈、评价与激励。  相似文献   

2.
角色意识支配角色行为。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中,须强化行政人员角色规范的建设与教育。使其认识自己的角色,实践自己的角色,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避免出现角色意识的偏颇,避免角色行为偏离角色规范。进行角色规范的建设与教育,应把理性引导与个体提升相结合、法规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从而实现高校人事行政部门、高校行政管理相对人(即广大师生)、高校行政人员自身三方面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现状不容乐观,角色失调现象时常发生,具体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距离以及角色中断.角色失调现状严重影响了辅导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本文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失调现状进行分析和归因,并就如何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基于天津市39所高校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目前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的具体举措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基层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促进基层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注重榜样文化建设,创新基层就业宣传形式与内容;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构建基层就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胜任力;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创新基层就业激励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京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与其角色期待之间存有偏差,这主要是由社会冲突所引发的角色冲突、学校审美素质教育缺乏实效性,以及大学生角色扮演能力欠缺等原因造成的。为此,社会要净化大环境,为大学生审美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教育和角色建设工作;大学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校师生角色关系是一种围绕教育教学过程而形成的特殊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角色互动的结果。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探讨目前高校师生角色关系失调的主要表现为:师生角色间冲突、师生角色不清和师生角色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角色规范的表面化使得师生角色行为缺乏指导和制约、角色期望的模糊不清或者冲突使得师生角色行为无所适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角色环境入手明确师生角色规范和期望、从角色主体入手强化师生对角色规范和期望的认同两方面改善师生角色关系失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者角色扮演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角色扮演包括一系列的内容,如角色意识、角色规范、角色建设和角色实现等等.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成功扮演其角色,学习儒家道德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对其角色扮演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启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表现为崇拜权威,不敢质疑,独立思考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等。因此,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需要,必须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管理的人本化、拓展实践教学途径,鼓励创新实践活动、优化教学内容,提升科研能力以及增加教学资金投入,制定创新激励政策等方案,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教师在职业发展的适应生存期,由于角色意识相对薄弱、角色扮演能力不足、角色规范认识不足等因素,对大学教师职业的角色适应存在障碍,影响大学角色行为的良好实施。大学必须围绕高等教育的职能,积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对大学新教师进行角色塑造,促进大学新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健芳 《广西教育》2013,(27):179-180
分析"角色扮演"及其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的关系,探讨"角色扮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角色扮演"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21,(2):99-105
信息时代发展的外部诉求为教师角色扮演提供了新的契机。从社会角色扮演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师角色扮演可以看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依社会需要、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领悟、实践的动态过程。教师角色扮演动态化离不开一定的生物基础和社会条件。在教师角色扮演动态过程中,明确教师角色期望,深化教师角色扮演领悟,发挥驱动因素的积极影响,提升教师角色扮演实践的实效,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角色扮演动态化的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在目前的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高校专业课教师自身存在课程思政的角色认知、角色知识、角色能力缺位以及高校组织缺位、制度缺位问题。提高认知,角色认同到位;提升素质,角色能力到位;建立制度,角色规范到位是解决课程思政中专业课教师角色缺位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分析“角色扮演”及其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的关系,探讨“角色扮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角色扮演”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形成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高度自觉;要着力培养乡土情怀,引导大学生更加“爱农”;要着力提升乡土素养,帮助大学生能够“知农”;要着力促进乡土创业就业,激励大学生愿意“留农”。  相似文献   

15.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深入部署。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毕业生是有创新能力和理想信念的青年才俊,应引导其进行乡村创业,从而缓解当前就业难的状况,推进乡村振兴迈向美好未来。对此,文章以行为公共政策为研究视角,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大学生的乡村创业政策行为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探究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大学生乡村创业行为效应的关键要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感知变量、政策评价变量对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行为效应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大学生的乡村创业政策行为认知机制呈现出典型的政策评价部分中介效应;(3)政策目标群体是否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会影响政策感知对政策评价路径的作用。文章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乡村振兴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效能。  相似文献   

16.
提升和强化免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是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践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角色规范缺失、角色定位随意、角色期待模糊等三大误区,主要原因有教师教育政策缺乏规范性和整体联动、教师教育实践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基地在与高校合作中话语权缺失。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政策联动,促进层级合作;高师院校与基地学校可加强理论构建,共促双方平等交流;指导教师本身应发挥主体功能,实现自主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有助于改善乡村教师队伍困境、储备乡村教育发展人力资本、平衡教师教育改革政策代价、弥补其他补充渠道缺陷。对定向师范生高考志愿选择自主性、高校乡村教师培养经验和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目标实现的政策前提进行反思,发现存在以下政策风险:高考志愿选择的“非自主性”,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也不便于学校甄选优秀乡村定向师范生;高校欠缺乡村教师培养经验,会相对拉低乡村定向师范生毕业水平,给乡村孩子带来新的不公平;乡村定向师范生社会化过程的城市化特点,不利于培养乡村教师职业情感、树立乡村教育思维、涵养乡村教师特质。建议对政策进行微调,吸引有志乡村教育的优秀生源、允许乡村定向师范生更换专业、提升大学教师的乡村教育教学素养、注重定向师范生培养的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18.
龚伟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6):12-17+91-92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高校辅导员角色基本实现了由“政工干部”向“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的关键演变,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优化成熟、精准发展三个阶段,角色定位由内涵单一转变为多元统整,角色期望由外在满足扩充为内外兼修,角色规范由政治优先发展为全面系统,角色实践由经验行动升格为专业合作,角色评价由单向考核强化为多维考评。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趋势来看,辅导员理应呈现出基于“减法逻辑”的辅导本位回归、立足“三全育人”格局的不可替代性落实以及聚焦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现代转型,这是辅导员深化角色认知、实现角色优化、发挥角色优势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也有了新的要求.论文以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为研究框架,对辅导员角色扮演过程进行探讨,分析了辅导员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本人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对新时期成功扮演辅导员角色提出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渠道,要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其中,以更贴近社会实践、学生生活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效。对此,高校需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