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内外部环境发生快速变化,适应性改造是提升传统村落空间应对各种外界干扰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韧性理论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黄山市西溪南村为例,在解析村落空间韧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空间现状问题,并从提升稳定性、塑造多样性和提高恢复力3个方面提出村落空间适应性改造策略,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独具特色的空间肌理逐渐被破坏,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文化延续与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句法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能为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几何结构提供客观的量化结果,从而为其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以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现状,从整合度、选择度、可理解度3个方面分析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形态特征与业态分布及历史文化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东  刘恒 《中国名城》2020,(3):86-91
以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五批共67个安顺市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与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安顺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安顺市传统村落整体位于中北部的平坝区、西秀区以及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其中沿滇黔古驿道两侧高密度分布,其他县域则零散分布。总体空间布局特征为"大集中,小分散"。从地理环境、交通干道、历史文化三因素探究安顺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旨在为安顺市传统村落的地域性保护与开发提供前期依据。  相似文献   

4.
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整理,结合地域文化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山环水抱、发展演进、树状分布的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和兼收并蓄、宗族教化的非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并通过案例实证,总结了空间网络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四种影响因素相关,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整体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以促进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波罗诞”作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海神祭祀民俗活动,其见证了我国古代祭海文化的发展,是重要的民间信俗,如何使其更好地得到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文化空间理论及问卷调查、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等方法,该文认为波罗诞的文化空间要素由中心理念祀神祈福、核心形象祝融及其五子、符号波罗鸡与波罗粽,以及活动主体游客、政府等构成,空间保护上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符号吸引力不足等4类问题,并对此为其文化空间核心区与辐射区的营造与延伸提供9大对策,以促进波罗诞的传承与发展,助力非遗的活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人文湾区。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人民城市”理念指出要切实提高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幸福感知,同时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住历史与乡愁,坚定文化自信。文学对城市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想象可以转化为空间设计需要的叙事语素。叙事空间建构通过物质要素将抽象的人文叙事要素还原到时空体中,以便人们直观、系统地感知事件在时空中的面貌。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的叙事设计传达街区所蕴含的人文及情感记忆,形成街区独有的文化场域,从而建构既有外在艺术表现力又有内在情感吸引力的街区空间。该文以济南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叙事进行空间微改造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无数,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短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戏剧,《麦克白》运用了一系列独创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一直受到不少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关注,“空间转向”也在人文社科领域快速发展,该转向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研究者把文学空间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将空间叙事与文学作品创造性结合也成为叙事学发展的新热点。该文将以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为理论基础对《麦克白》中的戏剧空间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释莎剧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及独特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和古人生产、生活的传统智慧。将安徽省内五批次共400个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纳入分析范围,分别运用SPSS进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描述性统计分析,ArcGIS进行最邻近距离、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等地理空间分析,探讨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进的过程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安徽省传统村落呈现非均衡凝聚型的空间分布特征,集聚形成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形成两大核心区。②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与高程、坡度、坡向等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密切关联,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缓坡、阳坡的地区。③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与所在城镇GDP、道路交通等社会经济方面,集中分布在经济相对滞后地区,靠近道路和城镇的地区。④各个批次的传统村落各个形成年代均有之,其中隋唐五代形成的村落随批次逐渐减少,宋、元、明、清代随批次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也使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成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是承载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进行妥善保护及合理规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保护及规划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时,明确其设计要素更是其前提所在。鉴于此,本文便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设计要素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列举出数字化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例证,总结出鲁西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数字化保护的障碍与困难,探讨了"两个系统、三个空间、四种技术手段、一个平衡"的保护模式,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名城是社会发展沿革与群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与民生关系密切,空间复杂多样。针对复杂的城市空间形态,如何从谱系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结构性解读和系统性优化,值得进一步探索。在回顾东西方城市的发展演进及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其城市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素特征,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都市、山水、人文的三副骨架及对应的要素体系,总结多骨架体系的外在特性及内在关联,并提出多骨架体系的叠合解析方法,进而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多骨架体系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实践中的运用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传统聚落是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统聚落营建的实体构成体现在关联类型、要素、空间的系统性单元集群,传统聚落保护发展的前提是基于营建实体对聚落主客体进行价值基准的把控及价值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价值理论,提出分析传统聚落在“类型—要素—空间”实体营建的三大体系构成,明确中微尺域下传统聚落保护发展所需的四大价值基准,最后基于价值基准进行传统聚落价值结构及评估体系的构建方法路径探索,为未来进行地域及全国传统聚落科学价值体系的多样统一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异质性最强的空间类型之一,其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和特质,对于城市文化发展和空间营造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内涵演化、动力识别、实用转向、虚拟拓展等的研究,概述近30年来我国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历程,总结城市文化空间具有物质、精神和行为的统一性、时空二重性、多级空...  相似文献   

14.
赵家石河村拥有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态,其传统民居具有较强的地域典型性和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民居的价值特色,以传统村落民居为主体探索保护模式,基于数字化保护原则,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搭建数字化旅游平台,平衡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效率,让村落文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5.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昆明市老城区内重要的传统街区,是昆明老城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运用空间句法对文明街片区进行空间量化分析,并通过对句法分析结果与街区规划结构、商业分布现状及历史要素分布的关联分析,探索文明街片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为未来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借鉴。结果表明:街区的核心街道空间结构为“两横两纵”;街区整体呈现出“大街有序,小巷杂乱”的空间特征;街区商业空间分布与街道整合度呈现出正相关,商铺多聚集在整合度较高的街道中,且整合度越高的街道,其业态相对越丰富;街区内的历史要素相对集中且位于整合度较高的街道附近,但部分可达性较差甚至无法到达。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孕育了多样化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累积的文化结晶,展现着村民的生活特征、景观特征、生活习俗,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扎实技术支持。该文分别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内涵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与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的前提是确定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内容和设计要素。本文首先从空间氛围营造、功能整合、数据建设、范围界定四个方面阐述了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内容,进而重点探讨了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历史文化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客观要素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前提下,以地下空间开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首先,分析城市更新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及其地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难点。其次,分析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与作用。接着,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的相互关系,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影响,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多方合作、规划建设和公众参与3个方面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建议。对于促进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戴彦  平楠 《中国名城》2024,(2):80-86
快速的城镇化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多重困扰,我国传统村落面临村落主体衰败和文化价值损失的双重压力。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展示出应对外界扰动的能力,保证了村落系统稳定和文化延续,适应性可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新的着力点。通过明确传统村落适应性的内涵,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地区传统村落作研究实例,探索传统村落适应性水平差异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适应性策略,增强传统村落面对外界扰动时的适应能力,以期促进传统村落保护。  相似文献   

20.
文化空间构建与传统节日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昕 《文化学刊》2009,(5):55-59
文化空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如今构建型的文化空间已成为都市民俗活动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文化空间本身并非是民众自发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域,而是由精心设计和组织,在特定空间内展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场域。在这一类型节日文化空间的塑造中,应注意分析该节日与人们生活的结合形态,打造核心象征物,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革新,从而使之有助于改善传统节日和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