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以学定教”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的“学情”意识也日渐增强。最近研读了大量关于“学情”的文章,发现很多都津津乐道于依据“学情”拟定或调整教学目标。是先看“学情”还是先定“目标”,“目标”能随“学情”调整吗?在“学情”考验下,我们应具什么样的“目标”意识呢?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中“以生为本”的具体落实,需要教师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实施教学。“学情前测”要关注儿童的“动态成长”。教学中,要积极探寻数学教学的起点,灵活生成数学教学过程,根据前测积极反思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3.
“教什么”与“怎么教”是一堂课的核心问题。真正要实现课堂的实效,一是要根据新“课标”、选文类型、学段、学情等因素确定教学内容;二是应适当地回归一些传统,诸如细读文本、恰当讲解、适讲背景、巧用板书等。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要认真预设,尽心备课,同时更要根据学情,灵活教学。就像要完成一个根雕艺术品,须懂得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道理。我们在千奇百状的树根面前,必须认真思考:我想要雕成什么形态,雕镂的过程中最要注意的是什么……此所谓“三分人工”。但我们更要认真去发现自然美,懂得什么样的天然形态适合用来表现怎样的艺术形象,此所谓“七分天成”。将这“三分人工”和“七分天成”都做全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5.
一、课程改革催生“学情理论”研究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学情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学  相似文献   

6.
“以学定教”“以学施教”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做到眼里真正有学生。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应努力做到以学定教、以学施教。  相似文献   

7.
陈隆升老师的《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是笔者研究生入学时读的第一本语文教育专著,而今重读,仍有初读时“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本书是“语文教育新论”丛书中的一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学情分析”的视角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概述语文课堂“学情视角”缘何需要重构,指出视角匮乏造成的学情难题,提出课堂观察的新形态,界定了学情视角的内涵与外延.第二章以“学情分析”袭用框架为切入点,对其悖论进行批判并重构了“学情视角”的分析框架.第三至第五章采用问卷调查、课例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分别对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分析及学习结果分析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周新 《语文知识》2001,(6):34-34
在一节创新达标课上,语文老师提出一问题之后,紧接着说:“谁来回答?需要我点卯吗?”此言意在了解学情,试探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不是在本班上课,和学生互不熟悉),以便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教法,虽不高明,倒也实在。可老师话音刚落,一学生意外发问道:“老师,‘点卯’  相似文献   

9.
王楠楠 《学苑教育》2023,(15):27-28+31
备课和课堂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备课即是备学情,教学要关注学生在课上的疑问,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基于学情让教学有“学生味”。其实现途径是: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尊重思考,深究疑问与发现拓展思维;立足高效,鼓励质疑以促进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10.
袁颖杰 《教师》2015,(3):97-98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感受和体会运用优化思想。本文以四年级数学广角“烙饼问题”一课为研究素材,基于学生学情,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分散难点、逐步感悟“优化”的过程、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掌握学情,教师根据推测想当然地上课,容易产生“教”与“学”的错位.预习、收集整理预习疑问、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是实施以学定教的三个基本步骤或策略.落实以学定教是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体现,学情不同则教法多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教”与“学”的灵性.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又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选择性地“教”,做到“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决定“教”的内容和方法,又能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做到“不教”,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尝试的空间和时间?5月,我在南京市金陵中学做了一节公开课,课的内容是《收发电子邮件》。在分析了教材、学情后,我对本节课“教”与“不教”的选择做了一些尝试。一、“教”的处理片断1:你能告诉大家你的电子邮件地址吗?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电子邮件地址格式看似简单,学生经…  相似文献   

13.
殷凤 《现代教学》2013,(11):51-52
“学情分析”,是属于当下的话题系统,其实,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那里,早已有与之相对应的说法,即几乎被用泛了的“因材施教”。因为,当时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求学于孔子门下的,鉴于地域差异,只能查漏补缺,因材施教。而教育领域对“学情分析”的关注,是随着20世纪末出现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而逐渐开始的。既然目前生源结构多元化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张圣 《成才之路》2014,(20):96-96
一般情况下,江苏省高考要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来组织教学。特别是语文高考复习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老师通常会把这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定义为“查漏补缺、重点突破”,这本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决策,但是在实践中,却往往变成了老师在拼命地研究考纲,分析高考真题或是最新模考题,然后想当然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教给学生,却大大忽略了对学生主体的潜心研究、仔细分析,从而南辕北辙。所以,我认为这一阶段复习备考时,要回归学生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漏缺”,注重对“学情”的关注。学情,既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情况分析,也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的情况分析。在这个复习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决不可本末倒置。因为,最后高考的语文成绩还是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关注“学情”,就是要调动学生复习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因“情”施教,重点突出,归纳整理出每个学生的“易错点”,实施真正的有效复习。  相似文献   

15.
一、“以学定教”理念下,作业编制和选用的影响因素
  “以学定教”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具体体现在落实主体性、坚持差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以学定教”理念下的作业的编制和选用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是要精心而慎重。一方面它要体现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教师在编制和选用作业时应考虑下列因素:作业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需要达到何种要求或目标?作业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吗?该作业与课堂所学内容的结合性如何?有没有体现学习内容中的要点?我的学生要花多少时间做家庭作业?作业是否能和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有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作业能帮助学生形成何种学习习惯?是否有利于学习方法的养成?需要采用何种作业形式?有没有更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每篇都安排有“课前活动”(教学中称为“学情调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任教者,既要善于针对教材开掘内容,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又要引发开去,激发学生个体既往的道德实践经历,把学生看成实践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语言就是用来向学生讲述知识的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根据不同的作用可分为“导语”、“过渡语”、“提问语”、“评价语”、“总结语”等等。本文就“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认识。 一、导语 好的导语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导语的形式可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学情来设计。  相似文献   

18.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都要关注学生“学的活动”,建构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下面就以《天鹅的故事》一课为例,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关注学生学的活动的角度来阐述。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堂中“学情”的把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课前、课中与课后的三个阶段“学情”作为共同体来研究,即课前进行学情分析,先学后教;课中依据学情变化,以学定教;课后根据评价与反馈,再次收集学情,以学促教。在展开理论阐述的同时用案例印证观点。  相似文献   

20.
这里讨论的“学情分析”,属于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实践话语,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本文主要是简述“学情分析”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笔者的亲身实践案例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的价值和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