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文化旅游对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乡村文化旅游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时代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劣势和短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必须从资源整合、渠道创新、队伍建设、机制构建等方面,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相似文献   

2.
对治理概念有多种理解和界定,但核心的议题是发展和秩序问题,对于乡村治理来说,乡村发展和秩序构建就是其两项要务.进入新时代,乡村治理在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发展方式以及秩序治理机制等方面皆已发生重要转型,实现了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主要是通过矛盾倒逼机制、制度变迁机制和技术促进机制实现的,推进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创新,需要把握合理的、正确的创新方向.在乡村发展方面,需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体制机制;在乡村秩序治理方面,需要朝着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大方向开展基层治理实践创新,不断改善和完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乡村地理学理论的发展演化,总结了我国乡村地理学萌芽、停滞、复苏、发展的4个阶段;阐述了乡村、乡村地理学、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地理学的内涵,明确了乡村地域系统是乡村地理学和乡村振兴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城乡关系理论、农业区位论在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文章利用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12个县域的微观数据,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对乡村振兴绩效进行动态评价。研究表明: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乡村振兴绩效水平整体上呈现稳健上升的态势;片区内各县域乡村振兴绩效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布局;各维度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具有差异性,产业兴旺维度贡献度最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统筹衔接、对资源禀赋异质性的乡村实行分类治理、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以及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基于居民感知视角对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旅游的驱动机制及其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湖南省沩山乡为案例地,通过162份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主要从自然生态、物质、社会、精神四大层面驱动乡村实现振兴;驱动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以及治理有效;驱动路径主要为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升本地居民凝聚力以及加快生活垃圾处理.目前沩山乡所取得的成果及所面临的问题对于广大处于乡村振兴初始阶段的村庄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20年广西桂林市的实际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结果显示:(1)桂林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均有所涨幅,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远高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2)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的耦合度值均在0.8以上,处于极度耦合状态,两系统相互作用强。(3)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缓慢,2011―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衰退层次,直到2018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首次突破中值0.5,实现了从失调衰退到初级协调发展的转变,但距离优质协调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乡旅人才培育,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晋陕豫三省14个乡村旅游案例地的居民感知情况,验证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效。借鉴国家政策文件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乡村旅游的四个维度和乡村振兴的五个维度,对晋陕豫14个旅游乡村开展问卷调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验证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效果。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保障体系等要素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均有促进作用。旅游保障体系对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显著,旅游形象塑造对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促进作用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显著,资源开发水平对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推动其从封闭走向开放,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的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村民关注的目光不再限于封闭的乡村,村民超越乡村自治提出了更高的民主参与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乡村花卉旅游作为发展乡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着巨大的助力。不过,由于乡村花卉旅游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鲜明的旅游特色,这也使乡村花卉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如何更好地发展乡村花卉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在发展乡村经济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对乡村花卉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地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乡村旅游与社区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关注。在研究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重点研究乡村社区参与问题寻求解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参与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水平和程度,提出乡村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活动以及乡村环境、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的益贫特性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目标相契合,特色田园乡村的产业发展是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载体。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为指导,依据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核子村的实践对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进行扎根分析,将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蕴藏的内在机理凝练为“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劳动生态系统,由宏观环境系统、市场需求系统、产业基础系统、劳动就业系统四个关系紧密的子系统构成。宏观环境系统、劳动就业系统是劳动生态系统协调运转的有效保障与核心体现;市场需求系统、产业基础系统为劳动生态系统协调运转提供外部推力与内部拉力。  相似文献   

12.
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发展过程-发展理念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经验,融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特色,基于我国国情,拟建了乡村生态旅游理念模式-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方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理念模式构成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乡村生态环境及区位特点,探索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乡村生态旅游从自发到培育到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发展阶段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广受关注。运用Delphi-SWOT-AHP模型对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定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SWOT的16个影响因子,利用Yaahp软件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计算出SWOT发展战略力度和类型方位角,绘制战略类型强度图。结果显示,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应采取积极的增长型发展战略(S-O战略),在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进乡村旅游区域多边合作的同时,还应加强乡村旅游治理体系建设、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以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融入乡村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当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产业"先进主义"、企业"以大为美"以及地域"城市中心"等倾向,不利于高职教育与县域以及乡村产业形成深度合作.基于"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政府引导、精准对接和共享发展为原则,构建高职院校融入乡村产业的基本框架,实现以产教融合优化乡村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和创新以及参与乡村秩序构建与乡村治理.推动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重在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改进县域产教融合治理;促进有效衔接,完善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的实践框架;培育生态,实现高职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返乡创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补充,也是加强乡村治理的积极力量。鉴于此,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双螺旋耦合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返乡创业对产业技术支持、产业要素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意义,这些要素又会作用于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乡村振兴又有利于创业意识驱动、创业网络拓展和创业模式丰富,对于创业活动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通过乡村振兴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活动的相互促进,二者形成了可循环的螺旋上升关系,各要素在内部的持续改进,使得整体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而“农文旅”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乡村业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指引。文章以乡村振兴视域下甘南州三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农文旅”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如多产融合,倡导乡村振兴“旅游+”和“+旅游”;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践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共生运营机制;智志双扶,锻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等。  相似文献   

17.
虽然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不断增多,但是目前国内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不够系统、成熟,研究框架较分散。另外,关于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安全研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章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北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从餐饮、住宿等旅游环节分析乡村旅游安全的原因。最后,针对乡村旅游安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促进乡村发展和治理的实践却是一直都在探索。本文在对乡村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南平机制,对其做法,作用以及对乡村发展的借鉴意义进行探讨。认为必须要构建和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主体,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乡村是我国现代乡村治理发展的要求,是后农业时代乡村治理的追求目标。构建和谐乡村的过程是乡村治理组织不断为农民提供良好服务、农民反作用于乡村治理的过程。在和谐乡村的构建中,农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进而形成全体农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平和局面,减少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冲突,促进和谐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公共法律服务区域供给不均衡、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等时代课题,国家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分化,鉴于公共法律服务政府主导、公共普惠、法律专业的特质,我国应构建适用于乡村本土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化解基层治理困境。文章认为,特别是现阶段,应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城乡融合理论、法治政府理论作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基础,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土的法治乡村建设方案,扎实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促进乡村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