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市中医院作为“丁氏痔科医术”的保护单位,10年来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承保护与管理实践,从文化传播、科技立项、数字传承、“线上+线下”教学培训等方面不断实践探讨,逐渐形成一套数字化保护传承与管理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逐渐形成一支国家级非遗“丁氏痔科医术”学术传承人才队伍,取得高水平的家传秘方和经典术式临床研究内容,达到肛肠疾病中医诊治较高的诊疗水平,争创国家级专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的活态存在注入更加强大的再生动力。该文详细阐述了运用现代化技术非遗“丁氏痔科医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做好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发展的视角下,以河南省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目标,以大运河滑县段为研究核心,探讨了多元活态遗产廊道带动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内涵和实施措施,旨在借助县区内现有资源,激发当地文化活力,对快速发展地区中的文脉精髓实现因地制宜的保护和传承,规避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挖掘更具潜力的城市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三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全面研究其保护与更新路径可有效提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再生能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与活态传承,已成为当下保护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三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单体历史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实际需求针对性地搭建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信息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归纳分析,提出数字化适宜性更新策略和县域层面的系统性预防理念,实现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动态保护、动态管理和活态再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了当前太谷秧歌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非遗的活态保护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非遗存在的活态传承、保护等问题,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了乡村旅游与非遗活态保护融合发展、非遗产业化、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政府及民间投入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以期为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多元文化氛围中,文化语境与审美趣味正快速发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空间随之逐步坍缩。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提升非遗价值、实现文化创新、促进非遗保护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方向进行创新和传承过程中,存在价值特征畸变、产权边界模糊、数字鸿沟加深等问题。该文将基于上述问题,以山西广灵剪纸为例,从文化内涵挖掘和转换、造型设计提取和创新、数字技术应用与联合、多领域跨界融合,以及品牌塑造和IP设计出发,综合探讨利用新媒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的路径,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和现代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和保护理念的更新为园林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视角。因此,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及统筹多方数据源信息的方式,针对园林遗产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等问题,构建适用于园林遗产历史信息共享管理的流程方法,对园林信息和数据文件进行系统分类与统一管理。同时,以苏州艺圃为例,基于对姜氏时期艺圃的复原研究,运用三维数字化等相关技术构建园林遗产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信息展示与传播的Web平台,对艺圃遗产信息进行数据共享,在提高用户浏览体验感受的同时,提升园林遗产的信息传播效果,为园林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播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杨昀 《中国名城》2020,(4):76-81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着的活态廊道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客观归纳当前苏州段运河的发展瓶颈,并借鉴国内外典型线性遗产廊道的成功经验及发展模式,从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旅游产品谱系、创建运河文旅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构建苏州段运河遗产廊道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以期为中国大运河遗产资源的统筹保护、有效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显现,在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时代活力,充满生机,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话题。2018年川北大木偶以崭新姿态精彩亮相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重新擦亮了非遗品牌,为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焕发生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为此笔者深入调查非遗品牌“川北大木偶”从“图存”到“惊艳”的蜕变,探索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机制,揭示了要坚持政府有效支持和市场化探索机制同步推进、实现人才传承与激励机制双向突破、引导品牌塑造与旅游发展联动协同的机制创新规律。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正持续推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其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也愈加重要。该研究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搜索出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研究相关的有效中文核心文献742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提炼并归纳为保护、技术、传播及传承四大聚类类别,进而分别总结出对应应用态势,包括从单一保存到多元保护、从分散技术到集成技术数字化、从单向传播到沉浸式及交互式传播、从静态传承到活态传承。该研究以期为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应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2013年,位于广西、贵州、湖南的共25处侗族村寨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以预备名单中的湖南省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为例,探讨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湖南通道县侗族村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与民族文化的空间实证,以血缘与地缘共同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侗族稳定有序发展的见证。但是,村寨目前面临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缺乏遗产保护知识、人口和用地压力大、大量新建房屋破坏风貌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村寨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笔者所在团队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创新保护发展策略:一是利用侗族独特的社会组织文化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促进公众参与;二是另辟新村,缓解老村人口和用地压力;三是进行多元经济模式共同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些策略将为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大数据、算法、深度学习为特征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身边,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而人工智能也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数字化、精准化、场景化的全新路径,从而建立遗产保护智能大数据平台、文化传承智能传播平台及旅游开发智能终端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新媒体时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实践,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发展,从"口授心传"到数字化传播,运用现阶段可实施的数字技术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方位诠释、展示和传播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完善和计算机算力显著提升的当下,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数字化发展将面临新的场景。利用CiteSpace软件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中的相关英文文献为基础,对数字化技术介入下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历程、热点与趋势进行总结分析。在数字化技术力量的支撑下,传统的“原真性”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被不断拓展,富含历史印记信息的数字化模型与场景成为一种新的保护方式,虚拟场景投射的原真性信息在直观的呈现下不断被感知与体验,其价值也被不断地传播和延续。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数字化发展,需要对自然真实与虚拟真实、专业性诉求与公众性需求、现实具身性与虚拟具身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更好保障建筑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保护并向公众提供资源服务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以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艺术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地域性、小范围的庄浪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对当地农民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构建面向农民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并在实际的设计实践运用中予以验证。旨在帮助推动非遗文化在农村用户中的“活态”传承,以期为其他地域性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开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构成及作用,提出了提高非物质遗产保护主体素养的三个方面,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弘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3,(2):134-1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处理好遗产利用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研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有新的视角,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所有者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本质在创新,其工作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好用于市场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最终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文化遗产类型的不断丰富,在大尺度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我国既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遗产区域化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阐述,初步分析了遗产区域化保护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大运河扬州段为例,就大运河遗产的区域化保护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文化遗产区域化保护不仅是保护理念、方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竹编技艺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体现在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竹编制品被生产速度更快、产量更大的工业用品所取代。该文结合非遗竹编技艺的文化背景,分析竹编技艺的现状及其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竹编技艺的创新应用与实践策略,数字媒体技术为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通过创新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推动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增强竹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竹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研究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有助于设计及制作具有独特魅力的竹编艺术品及文创品。  相似文献   

19.
价值评估是遗产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对于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关注相对较弱,特别是在如何结合线性特征进行更加科学的价值评估上存在较多空白。目前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主要基于文化遗产评估OUV(杰出普遍价值)标准进行,关注以历史、艺术、科学为核心的内在价值和以旅游、社会、经济为核心的衍生价值,线性文化遗产自身特殊价值尚未得到突出。针对线性文化遗产不同尺度跨区域的线性空间、传承延续的文化时空融合、不同文化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三大核心特征,提出了LINE(linear-integrated-natural-external)线性文化遗产评估模型,从“突出线性-时空连续-协同系统-多元数据”4个维度进行模型优化,并以中国大运河为例进行从框架到指标再到数据来源拓展的应用示范,旨在为线性文化遗产的科学评估与保护利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亦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映射着民族与地域的发展历程,成为研究传统手工艺的重要切入点。该文从传统文化视角阐述潍坊风筝发展的地域独特性,分别解读其在历史、民俗、符号、娱乐功能层面的文化内涵意义,并以此为前提指出当代风筝的数字化发展策略。推行数字化设计符合青年人喜好,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为潍坊风筝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指明道路。该文通过对潍坊风筝的文化解读及对数字化传承的实践,探讨当代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以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创意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