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萧绎的文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统、萧纲、萧绎,都在中国诗学史上留下了非凡的业绩。以齐梁“三萧”比汉魏的“三曹”,不仅毫不逊色,某些方面还有超越之处。从“三曹”到“三萧”一根中轴线,反映了诗学观念的演进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但是,对“三萧”,我们还有一些研究上的空白,特别对于“萧绎”和他的《金楼子》。目前研究界:基本肯定萧统,正面批评萧纲,几乎忽略萧绎。致使萧绎的杂著《金楼子》至今甚至没有人整理研究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本文是系统研究萧绎和《金楼子》论文的一篇,旨在考察萧绎文学观念的几个基本问题。为了能清晰地把握这些问题的实质,作者始终把对萧绎文学观的考察,放在与萧统、萧纲、刘勰和钟嵘这些时代和理论的坐标上比较进行。  相似文献   

2.
萧绎与西府新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王朝,颇重文学。四萧(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以帝王太子之尊,广为延揽文人学士,创空前之文学伟业。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一称齐梁之君多具才学,“至萧梁文子间,犹为独擅千古。”萧衍建立梁国后,杂糅儒、墨,兼取释、道,不独以宽糅代萧齐之残杀,遂使“江表五十年无事”,为文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多引后进文学之士,常与文士商榷文义。以致“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固以瞰汉、魏而不顾,吞晋、宋于胸中。”(《钟嵘《诗品序》)当时会聚建康的文人“略以万计”。(沈约《上书论选举》)萧统、萧纲、萧绎也先后集纳文学之士,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士集团。昭明太子年幼之时,武帝即敕“王锡与秘书郎张绾入宫,不限日数,与太子游狎,情兼师友;又  相似文献   

3.
对于齐梁文学人们历来多持鄙薄、轻视态度,因而评价往往失之偏颇。胡德怀先生的《齐梁文坛和四萧研究》却不同,作者从史实出发,对齐梁文坛的主要流派和作者作品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作了客观的评述,并对作为文坛盟主的“四萧”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结论堪称允当,为进一步的探讨奠定了基础。该著言近旨远,启发着人们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萧绎的《金楼子·立言》是梁代文论史的重要文献。其对“文”的描述:“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会,精灵摇荡”,常被今人作为萧绎推重性情、注重词藻、倡言新变的证据。这是未细审原作而致的极大误解。从《立言》全篇的立意、《金楼子》全书的旨趣、萧绎的创作风格来看,此说不能成立。实际上,萧绎对儒、学、笔、文的分析,明显寓有崇德抑文的高下之义,“惟须”并非褒扬之“必须”,实乃贬斥之“只须”。萧绎的文学观并非倡言新变,而是尊经尚古,注重文质彬彬,和萧统同调。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陕西广播电视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季刊2011年第三期3篇论文分别被它刊摘要转发或索引。原发陶龙超论文《桂林时期的(救亡日报)研究》(责任编辑王爱萍)被以《(救亡日报)》的办报方针及其桂林时期的媒介环境》为题,摘要约650字发表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四期的《全国电大学报文摘》专栏中。原发杭洁论文《论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责任编辑张君宽)和王荣华论文《辽道宗懿德皇后萧观音留世作品探析》(责任编辑张君宽)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月刊2012年第二期以原题为题分别列人《索引》专栏《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840)总论》部分和《元明清文学》部分予以索引。  相似文献   

6.
我院中文系副教授、国内访问学者胡德怀先生,以一种执著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在“齐梁文学”这块寂寞的园地默默耕耘,终于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公开出版了他的专著《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该书有如一石击水,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本刊特辟栏目,发表一组书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揭示了《儒林外史》中大部分主要人物角色的本事,但季苇萧的人物本事未涉及。清代徐允临提出李葂应为季苇萧人物本事,后学者有不同的意见。通过吴敬梓把李葂写入《儒林外史》的可能性,李葂和季苇萧之间的姓名、籍贯、寓居、游历、婚姻、喜好、名望和才情的契合关系,论证李葂确为季苇萧原型。研究补充了史料记载的缺失,为皖江人物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季苇萧人物形象和《儒林外史》人物塑造手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尤利西斯》作为乔伊斯的成名作,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译介热潮,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金隄以及萧乾、文洁若夫妇的两个译本。在比对金译本和萧译本翻译策略的同时,着力探讨萧译本最终获得更广泛关注的文本外因素。通过比较发现:其一、萧译本获得成功,其流畅的翻译策略因为更贴近读者而获青睐;其二、除了译者本人的贡献,读者、发行商、文学评论家共同参与,将翻译活动推向高潮。翻译活动不仅仅是文本生产,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学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9.
青岛新闻网讯,"首届全国情感主题散文大赛颁奖典礼"近日在青岛举行。大赛由《散文选刊》主办,自2011年1月征稿起,得到了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收到海内外的应征稿件2万余篇,按照"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四类严格评审,共评出获奖作品230余篇。会议期间,《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作家报》等文学报刊代表应邀莅临大会,并举办了文学报刊编辑与作者见面会暨文学讲座活动。中国文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度目录     
《中文自学指导》2007,(6):77-80
学者三萧论傅刚2007 .1“公寓空间”与沈从文早期作品德经验结构姜涛加07.2论“绍兴和议”期间的文学生态沈松勤2007 .3现存中国戏剧资料之类型与特点车文明2007 .4二十世纪以来的《方言》整理华学诚2007 .5明末藏书家徐渤与《红雨楼集》杨光辉2007 .6新维度普鲁斯特的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萧绎其人 ,还是《金楼子》其书 ,其研究史都是寥落的 ,相对而言 ,关于萧绎的历史评价、萧绎焚毁文化典籍、萧绎文论及《金楼子》的创作时间诸问题 ,研究较多 ,而对《金楼子》中的志怪小说、萧绎人格、定都江陵及与此相关的侯景之乱都很少有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12.
王立先生是我国利用主题学的理念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卓有成就的学者,他多年来在这个领域中辛苦耕耘,可说是硕果累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了学界的注意和称赞。他在继《中国文学主题学》(四册)、《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等专著之后,又出版了洋洋40万字的《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专著(辽宁出版社2003年版。责任编辑:徐桂秋),使我们不能不感佩作者的勤奋和对学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王蒙认为,艾特玛托夫、加西亚&;#183;马尔克斯、卡夫卡和海明威是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四位外国作家。那么,艾特玛托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始于何时?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了谁?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对于这些疑问,史锦秀教授的新著《艾特玛托夫在中国》(下文简称《艾》)都给予了充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正>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郡王,后即位为梁元帝。萧绎自幼聪慧好学,博闻强识,能文善书画,生平著述甚多,后人辑有《梁元帝集》。萧绎十分爱好读书,尤其喜欢文学,曾言:“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还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读书是萧绎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也因爱读书而取得了不少成就,不仅著有约400卷学术著作,而且对诸子百家无一不通。《梁书·元帝本记》称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萧绎从12岁开始,便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  相似文献   

15.
韦静涛,河池学院艺术系教师,中国教育工作者协会会员。论文、美术作品曾在《中国成人教育》、《电影文学》、《山东文学》、《新西部》、《文教资料》等期刊发表。论文《强化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荣获第二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孺子牛”杯教研成果一等奖。美术作品(国画、素描、色彩)在第四届全国“天池杯”艺术大赛中荣获成人组全能金奖。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诗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6年萧三发表《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至今,陶行知诗歌研究时断时续70年,从题材内容到艺术旨趣,由政治和教育领域的价值意义到文学世界的还原,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本文对陶行知诗歌研究的动态做一分析述评,力求重新认识陶行知的诗歌在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作为重要诗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有一批热爱中国文学的读者,他们组成一个读书会,三十多年来阅读《人民文学》,以此来认识中国。日本《人民文学》读书会是一个民间自发的文学爱好者团体,从1976年起就已成立,成员最多时达200多人。他们的身份各异,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当了妈妈。多年来,这些异国的读者保持了在每月第一个星期四的下午一起阅读和讨论《人民文学》的习惯。日本读者讨论每一部重点作品,评价的标准是易读度和趣味度。比如1995年王小波在《人民文学》发表的小说《南瓜豆腐》,就被评价为易读度四星,  相似文献   

18.
3月19日,《人民文学》杂志与盛大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娇子未来大家top20评选活动的启动仪式,这项持续四个多月的活动引起了文学读者的大规模参与热潮,通过网上和网下评选的方式,最终选出中国最具创作实力与前景的20位新锐小说家。《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邱华栋介绍说:20  相似文献   

19.
汉赋散论     
刘彦和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以汉代大赋而言,则“受命”谓其承袭《诗经》风喻的义旨;“拓宇”谓其扩展《楚辞》华(?)的体貌。于是汉代大赋便以其风谏的内容与宏丽的形式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飞沫腾波,掀起一个光采眩目的浪花。并以它高滔振扬、伏演冲荡的力量,推动和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无论从研究或是欣赏的角度来看,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风楼雨窗,讽读萧《选》,小有陈怀,以  相似文献   

20.
“四萧”文献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四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对于“四萧”的文献学研究相对滞后,该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四萧”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