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教育》2006,(6A):29-29
人才强国,人才强市的核心是“人才”二字,培养人才需要一支有实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名师培养基地则为这支队伍的造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一批老专家、知名教师的引领下,大家在这个基地进行学习、交流,共同研究和成长。当然,这种形式还只是一种尝试和探索,在这方面我们没有更多经验可循。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矿业企业在向大型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对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迫切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各高校和矿业企业都在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的现状,重点介绍了"中国黄金"依托人才培养基地对青年人才培养进行的有益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0,(11):F0003-F0003
塘沽文化馆英语教育基地坐落在天津市塘沽区解放路上,从成立到现在已有10年、10年来.英语教育基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英语人才.为天津市塘沽区青少年英语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打造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制造业的大转移,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正大量涌入中国,为了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产业分工和转移过程中抓住发展机遇,浙江省提出了自己的新目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有浙江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是应对入世挑战,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推动我省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但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没有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作支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浙江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何根据这一要求办学,为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人才保障,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是"生产"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兴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效果,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学生素质状况的评价,一是教师素质状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培养人才,强国之本。在这里,仅就高科技工程人才的培养与稳定问题,略抒管见。一、急需造就一批高科技工程人才改革开放20年,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50~60年代中国人长期期盼的两种基础物资——粮食与钢铁,现已跃居世界最前列。中国已...  相似文献   

7.
在走访了位于北京.上海的部分高校之后,日前,记者带着同样的人才建设问题奔赴西北人才重镇——兰州。记者发现。无论是兰州大学,还是甘肃农业大学,似乎已成为中国人才流动通行法则的“孔雀东南飞”。给这里的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以至于这里的每一个人在谈起人才工作时,远没有东部高校人显得那么轻松自如。然而就是这块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土地,并没有让他们放弃对未来的畅想。尽管一批接一批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并且不应受到任何责备地从这里选择了离开,但是更有无数的人选择了坚守。默默地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着属于西部的希望。在这些坚守的人当中,更加值得一提的就是像兰州大学李发伸.甘肃农业大学王家勋这样的人。作为一校的带头人,除了自己矢志不移的坚守外,他们还倾注着自己大量的心血,摸索并实践着自己的人才工作理念。努力扭转着“孔雀东南飞”的尴尬局势,并渐有起色。《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无疑,他们就是这样的“士”。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商业银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我们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这里,“复合型”一般指“既精通各种金融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坚实的基础理论、熟悉相关各方面知识、重视实践操作的“全能人才”。的确,这种“全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是,人的理解力、接受力和智力的开发都远远落后于知识爆炸的速度。同时,这种“求全”思想与当今世界个人追求个性、企业追求市场定位的潮流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高校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战略任务。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十六大的战略决策,做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浙江省四厅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下发了《关于创建先进制造业玻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决定在全省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这一决定对众多职校是鼓舞也是挑战.新春伊始.本刊记者采访了部分职校校长,校长们就如何抓住这一次难得的机遇,从本校实际出发,为打造浙江制造业.培养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谈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胡立国 《继续教育》2004,18(12):85-86
要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才是制胜、兴军之本,没有一大批想跨越、敢跨越、能跨越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和实现质量建军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代建军治军人才,尤其是指挥和打赢高技术战争的领导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十六大把“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摆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军委、总部对此提出了明确规划和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造就一大批  相似文献   

12.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不仅仅是国内人才,他们更多的是要加入国际人才间的竞争。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应进人国际化轨道,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从小就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与眼光,为把其培养成一批批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部高校拥有大规模的人才资源,担负着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而这些宝贵人才曾经的一度流失,成为了严重制约西部高校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当前,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西部高校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大幅度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关键,高层次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构筑学科基地,培养、稳定和吸引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形成一批创新研究群体和学术梯队,是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解放思想,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大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改进人才激励机制,增强为人才服务的意识,吸引和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4.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鉴于大学的独特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重任,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大学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样化、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及搞好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等方面深化改革,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实施高教强省战略过程中创建校企联合办学的多方位、多元化的定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适用性和定向型人才,提出煤炭行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模式"、"校企共建研究所或技术开发中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在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行之有效的,为煤炭行业培养了一批上手快、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的适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6.
电子设计自动化即(EDA)技术是电子技术前沿的设计方法,是现代电子设计工程师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是培养我国IC设计人才的关键技术。我国急需这样的人才,在2005年,我们获得了教育部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的资助,建立了“SOPC/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创新基地”,为使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全方位的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师队伍、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培养了一批电子设计自动化人才,收到很好的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17.
政以才治、业以人兴。无论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离不开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做支撑,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中把握主动、赢得优势。从去年年末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一时间,人才工作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才的春天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在县域经济领域,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8.
精心培育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湖南大学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出台了系列政策,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贯彻落实白山市委四届三次会议精神、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加快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步伐,全面推进人才兴业战略,白山市人事局加大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开发力度,使人才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20.
在振兴朝阳老工业基地进程中,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人才队伍还很不适应,矛盾比较突出,形势非常严峻,问题亟待解决。做好人才工作,是我市应对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要求,是我市抓住机遇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紧迫课题,是我市实现“十一五”规划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开发上下功夫,在引才借智上下功夫,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市场功能,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