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尔雅》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收录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一般词语,相当于义类汇编或语词性类书,犤1犦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古汉语同义词词典。前三篇中,《释训》着重描写事物的情貌,词目多为叠字。“《释训》云者,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犤2犦那么,前二篇《释诂》与《释言》,存在怎样的异同关系呢?历来有三种观点:一、《释诂》解释古语,《释言》解释方言邢《尔雅注疏》论《释诂》:“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论《释言》:“古今方国殊别,学者莫能通,……故为之作释也。”但事…  相似文献   

2.
《尔雅》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部经典,保存了丰富的古词古义。它的编辑体例,反映出古人对词语分类的认识水平和分类方法。历代为《尔雅》作注作疏的不少,但多限于考字校文证经之类。从现代词汇学的角度对《尔雅》进行新的挖掘,有助于继承传统语言学的丰富遗产,有助于建立我国自已的汉语言学。本文分析的对象限于《尔雅》的《释诂》篇。《释诂》、《释言》、《释训》收词条分别为191条、304条、124条。《释训》多为迭音词。《释言》多为单字对释,一条中的被释词没有超过四字的。而《释诂》每条含五字以上的约占全篇总条数的一半,全篇收948个词项,也占三篇所收词项总数的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训诂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诂》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释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被训释词某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训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笔者不揣简陋,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广雅·释诂》内盛丰富,比较难读。本文以简驭繁,从同义情况的角度入手,对《释诂》作出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尔雅·释诂》的非同义训释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有共同义素,词义内部有联系的语言现象,笔者业已撰文论述,刊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上,以求教于大家.对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共同义素的这种语言现象,今人论及甚少.从语义分类的角度看,这种语言现象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词义内部的联系,那么词与词之间存在着两种联系,一为词与词之间有词义外部的联系,二为词与词之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前者可具体地分为二类:一类语义与语法上词与词有必然的联系,一类训释词重在揭示被训释词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后者多指词与词之间的辗转相通关系.  相似文献   

6.
《尔雅》在编纂过程中,■罗了古代文献中大量的成训,这些成训搀入了古书中具体文意的训释,出现了许多非同义关系的训释,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不是同义词。非同义训释中有共同义素现象,笔者撰文论述,刊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上,对于无共同义素现象经细致分析认为此种语言现象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存在两种联系,一为词与词之间有词义外部的联系.二为词与词之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前者可具体分为二类:一类语义与语法上词与词有必然的联系,一类训释词重在揭示被训释词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内涵。后者多指词与词之间的辗转相通关系。  相似文献   

7.
《释诂》《释言》《释训》的特殊释词体例主要包括:“数义同条”的训释模式;利用通语和方俗语转相训释;利用词语的本义(常用义)和假借义转相训释;以今字释古字;训释具体语境中的比喻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训论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话》中的训释调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择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动1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波训释词某些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初1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9.
《尔雅》总计37个二义同条。以“一个意义”为聚合标准的同义词观判断,训词的词义来源丰富,分别训释对应的被训词,构成多种同义相训的关系,具有同义多组性。以科学方法对二义同条进行分析,才可达诂,准确类聚同义词。二义同条同义多组性主要是由词的多义性及编排体例造成的。它是《尔雅》同义词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沛林 《文教资料》2010,(36):18-21
《释诂》是《尔雅》中较重要的一篇,历代注解较多。本文采用札记形式,对《尔雅·释诂》篇中有疑义的部分,结合历代代表性注解进行补充、考证,或提出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正> 《尔雅》是汉语第一部词书。自其问世以来,历代均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前贤囿于时代的局限,缺少必备的资料和现代先进的方法,因而其研究总不能尽美.为了充分利用《尔雅》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于现代词典学.训诂学、词汇学等领域,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本文拟讨论众多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即《尔雅》《释诂》、《释言》和《释训》三篇分篇的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内。) 1.下列辞书按音序排列的是 ○ ①(康熙字典》 ②《说文解字》 ③《经籍籑诂》 ④《辞海》 2.《广雅·释诂》:“暂,猝也。”所用的释义方式是 ○ ①描写 ②直训 ③义界 ④譬况 3.下列辞书中,收集古书中以联绵词为主的双音词的是 ○ ①《辞通》 ②《经传释词》 ⑧《经籍籑诂》 ④《词诠》 4.通过分折汉字结构说明每个字的造字本义的工具书是 ○ ①《康熙字典》 ②《说文解字》 ③《汉语大字典》 ④《词诠》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①杨树达 ②王引之 ③王念孙 ④刘淇 6.下列各组字为异体字关系的是 ○ ①亡 无 ②蹟 迹 ③陈 阵 ④飞 蜚 7.古书训诂资料汇编的工具书是 ○ ①《辞通》 ②《词诠》 ③《经籍籑诂》 ④《助字辩略》 8.《说文》分析汉字结构,有一个术语是“从某从某”,指的是 ○  相似文献   

13.
同训是《尔雅.释诂》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训释方式。但是,所谓的“同训”并不是如字面上所讲的“同义互训”。有的“同训”是利用释词的一个义素来解释一组被释词,有的“同训”则是利用释词的几个完全不同的义素来解释几组被释词。由于同训方式的不同,这些被释词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14.
理解《庄子》,“乾嘉之学”用处少,西方哲学用处似更少。所以难。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包含《庄子》的根本精神。训诂学家说,逍(遥),古声通(淡)泊。淡泊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无所为(古去声)而为。游,就是无心而任化,不必定是远游或“旅游”。行不出乡里,在斗室之内,能安静宽松,就是能游。其次,游,就是游戏。游戏一词,是庄子说的。《史记》卷六十三,《庄子列传》记楚威王使人聘庄子。庄子曰:“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是游戏一词的初次出现。正统词典如《经籍纂诂》游字下不收此词。汉代人实多说游戏。《广雅·释诂》三:“游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很多的诗歌鉴赏词典中都会遇到诗无达诂这个词。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原文为: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诗无达诂这四个字中,达是明白、晓畅之意;诂是以今言释古语,即简单理解为解释的意思。达  相似文献   

16.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7.
《毛诗诂训传》体例一致,自成体系。在训释词义、旬义时,它使用了多种训诂方式。象,以同义词做训释字,用定义的方式解释词义,通过描写来说明词义,分析词与词的关系来确定词义及对假借字的解释,等等,就它的训诂所涉及的内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风、雅、颂,大多是文人深入民间探究所采得的民风民情.正是这细致不倦的探究,才有那“思无邪”.而这不屈不挠的探究精神,本身也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 曾无意间翻到《尔雅》第一篇——“初”,其同义词列举了“哉”“首”“基”“元”“胎”等10多个,不禁感叹古人探究之用心细致.又见其“释”——“释诂”“释言”“释训”……古人之“释”真可谓蔚为大观.于是不胜惭愧——吾辈之探究,往往只及皮毛,浅尝辄止,或粗粗涉猎即弃之,诚不若先人须臾之所至.  相似文献   

19.
一、释“德音”“德音”一词在《诗经》中一共出现十二次。毛《传》在《邶风·日月》中单释“音”为“声”,却不连释“德音”,也不再为《日月》以外的“德音”作诂训。郑《笺》的解释则相当纷纭,几乎没有一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和谐是我国古代和思想的延续和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精神。和谐一词最早见于《广雅·释诂三》一文,和者,谐也,可见,和谐一词为两字同义。古代先贤们认为和谐是人的思想协调和主观能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孔子曾说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