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日走进几所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耳畔书声琅琅的浮华,满目声光电影的热闹,让笔者不由得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因此.阅读教学需要“绿色冷场”——静思默读。静思默读.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疏朗。请看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一课的片段——  相似文献   

4.
张文华 《课外阅读》2011,(8):100-100
新课程理念正在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外显于课堂。课堂日益呈现出热闹的景象。但是华丽的背后,却让人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课堂过分追求形式,变得肤浅与浮躁。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室里的寂静,说明学生正在深入思考,珍惜这样的时刻。”所以在课堂追求活跃的同时,也注意“安静”给学生们带来的意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许丽 《师道》2008,(12):28-28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让我怦然心动的课堂场景: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被那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向学生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校长竞举起手说“我”!这是多么有趣而美妙的时刻啊。其实,这个故事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试想,如果课堂乱哄哄地闹成一团,听课的成年人也不会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学生。恰恰是在深度思考的寂静中,那位校长才迷失了自我。这样的课堂,我心向往之:针埘语文学科的特点,安静或许更能带来实效。  相似文献   

6.
本学年,我任教六年级语文课,前些日子与教同年级的老师闲聊时,发现课堂上有一个共同的尴尬现象——老师一提问,教室内鸦雀无声,异常寂静,最终不得不由问题的提出者自圆其说。到底是谁造就了这样的课堂,语文课不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激情的课堂吗?我认为有这样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一度时期真实缺失,浮华当道,学生阅读感悟呈现不了高效。阅读教学的课堂热闹非凡,而学生却不是怎样的获益匪浅。阅读教学只有褪尽浮华,才可方显真实。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为了追求一堂精彩的课,绞尽脑汁,设计的教案一定是导入用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中必定安排小组合作的动手操作环节,还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以达到声、电、光的课堂效果,等等。浮华后的反思,热闹后的追问,这样的课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和练习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11,(28):39+58-39,58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看似热闹的阅读课堂,却时常让人感到“飘忽”和“空洞”,因为这样的教学缺乏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语文味被冲淡,课堂显得浮华和浅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反复涵咏体味,嚼出语言的滋味,品出语文的味道呢?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不少语文课堂依然是"浮华侵占,本质被弃",课堂追求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热闹,教师关注的不是真正的学习质量,而是学习形式。语文教学的本质状态就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研究语言,这样的课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装饰的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朴实的课堂,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阐述如何体现语文教学"透彻理解、深层内化、灵活运用"语言的目标:含英咀华,层层剖析,引领学生透彻理解语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学生深层内化语言;情景交融,迁移创新,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1.
目前,语文课堂越来越"热闹",阅读教学乎失去了语文的本真,走上了另一条浮华之路。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留一片天空,给学生想象插一对翅膀,给学生情感融一曲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安静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相似文献   

12.
老板!当我在机房听到包含这样一个字眼的童声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叫我吗?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要知道那时候我正在巡视课堂,学生低头练习中文输入,机房里一片寂静。顺着学生们的爆笑声抬头望去,一个小男孩冲  相似文献   

13.
陈刚 《中国教师》2011,(22):52-54
<正>针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杨再隋教授作出这样的诊断:有些语文课堂非常虚化,以牺牲语文的工具性为代价过分地张扬人文性,导致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缺少语言文字的揣摩、涵泳和挖掘,课堂显得浮华浅薄。这种非语文、去语文化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让我们的课堂告别浮华,走向坚实;告别过场,走实过程。魏书生曾说过:"80%的学生能学会80%的知识,我只教20%的学生和20%知识。"我们杜绝亘古不变的模式(套路),只用理念来指导课堂,如果说要有一个范式的话,我想可以这样实践。一、直扣课题,诱生发问做法:你看到这个课题,想学会什么?有什么疑问?目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就有了方向,何况问题从小学生中来,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一潭死水的状况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已有根本改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响亮了、热闹了、好看了。对这些转变,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不能不关注其带来的一些新问题,不能不重视课堂教学走向的新误区,不能不深思:热闹好看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吗?笔者以为:寂静在语文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说的寂静不是死水一潭;不是教师在讲台上麻木冷漠地“灌”,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听者无趣,讲者无味。这里的寂静是外静内动,是在寂静的环境下让学生集中精力独立思考,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第一,教师讲授时课堂上的寂静。课堂中教师充…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同学发表了一个错误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是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独特感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珍视”。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解放了学生,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视界。但是,从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独特感受”来看,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独特体验由于种种原因显得肤浅、浮华,最终如流星划过,造成课堂资源的严重浪费,致使学生的“独特体验”长时间在“自主建构”的门外徘徊。  相似文献   

18.
一位中学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让一名学生用“寂静”一词造句。这名学生一时想不好句子环境,犹豫着不敢站起来。同桌以为他没听见,小声提醒说:“老师让你用‘寂静’造句。”这句话可真提醒了那名被提问的同学,于是他脱口造出: 老师让我用“寂静”造句。 老师一愣,命令说:“这样不行,重造一个。”谁料那位学生突然灵气大发,一连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育界的仁人志士们逐渐认识到,新课改要往纵深发展,必须洗刷掉浮华的形式外壳,露出扎实有效的本质内核。而当前不少数学课堂还存在华而不实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一  相似文献   

20.
黄亚红 《家教世界》2013,(9X):149-149
教师在课堂上最好的心态就是平和心态。教师心态平和,有助于创造一个倾听的课堂;一个成长的课堂;教师心态平和,才能在课堂上保持冷静的思维,从容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才能抵御世上浮华喧嚣,留一份纯真给课堂;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更能在课堂上将单纯的知识教育与人生教育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